《劝忍百箴》(五) 作者:刘成荣副教授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15-04-02浏览次数:1529

宠之忍第十四

婴儿之病伤于饱,贵人之祸伤于宠1。龙阳君之泣鱼2,黄头郎之入梦3。董贤令色,割袖承恩,珍御贡献,尽入其门。尧禅末遂,要领已分4。国忠娣妹,极贵绝伦;少陵一诗,画图丽人;鱼阳兵起,血污游魂5。富贵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思魏牟之谏,穰侯可股栗而心悸6。噫,可不忍欤!

【注释】

1.婴儿句:出东汉王符《潜夫论·忠贵》:“历观前世贵人之用心也,与婴儿等。婴儿有常病,贵臣有常祸。父母有常失,人君有常过。婴儿常病,伤饱也;贵臣常祸,伤宠也。”

2.龙阳君:战国魏安釐王幸臣,一说宠姬。龙阳君一次与魏王同船钓鱼,看到钓鱼的人每欲得大而舍小,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处境,担心自己的地位会被他人取代,故而向国王哭诉。语出《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同船而钓章》。

3.黄头郎:指邓通,西汉文帝宠臣。景帝即位,邓通被免,家居。没多久,为人告发,最后身不名文,寄死人家。《汉书·佞幸列传》:“邓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上天,顾见其衣尻带后穿。觉而之渐台,以梦中阴目求推者郎,见邓通,其衣后穿,梦中所见也。召问其名姓,姓邓,名通。邓犹登也,文帝甚说,尊幸之,日日异。”此指邓通因与文帝梦中人相同,而骤获贵幸。

4.贤:字圣卿,冯翊云阳(今陕西泾阳)人,御史董恭之子,著名的美男子。初任太子舍人,因美貌为汉哀帝所幸,拜为黄门郎,后拜为大司马。哀帝死后,王莽掌权,董贤随即失势,自杀而死。《汉书·佞幸传》:“哀帝立,贤随太子官为郎。二岁余,贤传漏在殿下,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说其仪貌,识而问之,曰:‘是舍人董贤邪?’因引上与语,拜为黄门郎,由是始幸。问及其父为云中侯,即日征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贤宠爱日甚,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累巨万,贵震朝廷。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其恩爱至此。”

5.国忠姊妹:杨国忠与杨贵妃姐妹。少陵:唐代大诗人杜甫。其诗作《丽人行》描绘杨氏家族三月三煊赫出游曲江。《哀江头》则描绘安史之乱后,杨家诸人身死覆灭。

6.富贵句:战国魏国公子牟在秦国游历,回国的时候,应侯送行,公子牟临别的赠言。语出《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谓平阳君章》:“夫贵不与富期,而富至,富不与粱肉期,而粱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

【译文】

婴儿生病往往是因为吃得太多,贵人落祸通常是因为宠幸太过。龙阳君见钓鱼而向魏王哭诉恩宠无常,邓通因为汉文帝所梦而骤然富贵。董贤凭借美色,受到了君王恩宠,奇珍异宝都被送入他的家中,然而一旦改朝换代,富贵恩宠就顿时尽失。杨国忠姊妹,尊贵无比,杜甫《丽人行》诗中刻画毕肖;等到安史之乱爆发,马嵬兵变,杨氏诸人性命尽丧,杜甫《哀江头》诗中叙述明白。富贵的人没有期望要骄奢,但是骄奢却到来了;骄奢的人没有期望会死亡,但是死亡却到来了。想象着魏国公子牟的临别忠告,穰侯想必会害怕得两腿发抖心有余悸吧。唉,难道不应该隐忍吗!

【评析】

汉语中与“宠”相关的词汇很多,诸如宠爱、宠幸、宠臣、宠儿等等,但几乎都是贬义。如果现实生活中某人得势当红,便会被人目为获宠,而这称呼的背后,显然包含着时下所谓的羡慕、嫉妒、恨等诸多的复杂感情。然而如果抛开偏见,追问一个稍显理性的问题,即为什么有的人能得宠?是偶然还是必然?比如明皇后宫佳丽三千,为什么偏偏是杨贵妃,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我们可以说是杨玉环的运气好,但好运气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杨妃有其他佳丽一样的倾国倾城貌,更重要的是还在于她还拥有“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智慧。史书中说她:“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旧唐书·后妃传》)一个聪慧过人的漂亮女子,当然能打遍后宫无敌手,她的获宠也是理所当然的。

女子获宠如此,男子得宠也相似。抛开如董贤般的男色男风不谈,即以男子在部门中与领导关系的远近而论,必须拥有绝杀的独门秘笈,才可能脱颖而出,否则普通若众人的,想获宠也是枉然。这就说明,获宠者多半是有特殊才干的人,而一般的社会风气都是妒贤嫉能,枪打出头鸟,将出众之人讥讽为得宠,也有不少嫉妒的酸酸醋味。宠儿身份的获得,固然是因为自身的出色,但也必须得到上司的认可,方能正式成立。因此,当我们说宠儿有问题的时候,至少有一半的责任应该由其上司来承担,毕竟宠儿的成败,大体遵循的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模式。宠儿有的是因主动而获宠,但大部分似乎还是被动受宠的,他们有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更多予以同情的理解。


辱之忍第十五

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圯桥匍匐取履,而子房韫帝师之智1;市人笑出胯下,而韩信负侯王之器2。死灰之溺,安国何羞3;厕中之箦,终为应侯4。盖辱为伐病之毒药,不瞑眩而曷瘳5。故为人结袜者为廷尉6,唾面自干者居相位7。噫,可不忍欤!

【注释】

1.圯(yí)桥:桥。子房: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生平事迹详见《史记·留侯世家》。

2.市人:市井之人。韩信: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的疑忌,以谋反罪处死。事详《史记·淮阴侯列传》。

3.安国:韩安国(?—前127年),字长孺,西汉著名政治家。韩安国尝下狱,为狱卒所辱,他暗示说冷灰也会复燃的,但是狱卒回应道,如果复燃就用尿浇灭。后韩安国复出,未予追究。事详《汉书·韩安国传》。

4.应侯:范雎(?—前255),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早年尝从魏中大夫须贾使齐,齐襄王闻其辩口,使人赐金十斤及牛酒,致使须贾怀疑,回国后汇报,国相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折胁摺齿。范雎装死,即卷以箦,置于厕中。宾客饮者醉,轮流溺睢,意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事详《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5.伐病:治疗疾病。瞑眩:头晕目眩。瘳(chōu):病愈。

6.为人结袜句:指西汉廷尉张释之,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曾事汉文帝、汉景帝二朝,官至廷尉,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生平事迹详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史称:“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此指贵为廷尉的西汉名臣张释之,屈尊替老者王生系袜子。

7.唾面自干句:指唐代大臣娄师德。他曾告诫弟弟要忍耐,如果别人吐了口水在自己的脸上,不要立刻擦掉,这样只会让人家更加生气,恰当的做法是让它自己变干。娄师德(630—699):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朝大臣、名将。高宗上元初,朝廷召募猛士抵御吐蕃,娄师德以文臣应募,从军西讨,屡有战功。娄师德前后在边疆总共驻扎了三十余年,以谨慎忍让而闻名。事详《新唐书·娄师德传》卷一百八。

【译文】

能够忍受别人侮辱的人,一定能够成就天下的大事。在桥下替老人捡鞋,张良具备了帝王之师的才智;市井之人笑话韩信堪受胯下之辱,却不知他已经养成了侯王的器量。狱卒扬言要用尿来浇灭复燃的死灰的时候,韩安国并不为其所羞;范雎被裹在竹席子里面,放在厕所中,任人尿淋侮辱,没有人能想到他最后还被封了应侯。大抵侮辱类似于治病用的猛药,如果不能让人头晕目眩,怎么可以治好病呢!所以替人系上鞋袜子的张释之做到了汉朝的廷尉,忍受他人吐口水的娄师德担任了唐朝的宰相。唉,难道不应该隐忍吗!

【评析】

忍辱负重,在中国历来被视为大度的美德,古人喜欢列举此类的成功例子,使得这种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几乎变得根深蒂固,从而获得了极多的信徒。然而当我们因某事而压抑自己的时候,忍辱负重的鼓励固然能让自己化解戾气,但在我们诸多的忍者队伍中,又有多少忍者成就了如张良、韩信般的盖世功勋呢?所以文中“能忍辱者,必能立天下之事”的判断,绝非生活的真相,可能的生活面目或许应该是,“能立天下之事者,必能忍辱”。

孟子对此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在孟子看来,上述的古圣先贤都是子经历了苦难之后,最后才修成了正果。人人都能成为圣人毕竟是理想的励志话,如果忍辱成不了才,我们还要不要去一味地忍辱?

事实上,对于遭受的侮辱要不要忍,是非常个性化的,不应当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径自断定应该忍或者是不必忍。因为我们在看到忍辱带来诸多的利好的同时,也同样能够找到不少因为不忍辱而收获硕果的例证。比如魏征因不忍唐太宗,而成就了一段君臣和谐的佳话;狄仁杰因不忍武则天,而成就了自己敢言的美名;林则徐因不忍洋人的鸦片之祸,而成就了自己爱国的声誉。他们都是不忍辱而成功的人,所以面对屈辱,忍之与否,不能衡之以利益得失,而更应该是显现一种做人处世的和平姿态,所以“忍辱负重”,更应该见出的是当事者的大度心胸和仁厚宅心。


安之忍第十六

宴安鸩毒,古人深戒1;死于逸乐,又何足怪2。饱食无所用心,则宁免博弈之尤3;逸居而无教,则又近于禽兽之忧4。故玄德涕流髀肉,知终老于斗蜀5;士行日运百甓,习壮图之筋力6。盖太极动而生阳,人身以动为主7。户枢不蠹,流水不腐8。噫,可不忍欤!

【注释】

1.宴安鸩(zhèn)毒:贪图安逸享乐如同饮毒酒一样致命有害,比喻耽于逸乐而杀身。《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2.逸乐:安乐。《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博弈:博,局戏;弈,围棋。《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4.逸居句:《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5.玄德: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生平详见《三国志·先主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髀(bì):大腿。

6.士行: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本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徙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东晋名将,大司马。初为县吏,渐至郡守永嘉五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晋书·陶侃传》:“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甓(pì):砖。

7.太极句:语出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指天地未判的混沌状态。此句意谓:天地自然的本质是变动的,因为变动才衍生出了自然万物。人类如同自然,也应该是不断变动的。

8.蠹(dù):蛀蚀。《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译文】

耽于安乐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古人对此身怀戒心。沉湎于安逸之中不能自拔,最后丧身毙命,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孔子说吃饱了饭无所事事最容易惹麻烦,哪怕是下下棋也比闲着强。游手好闲又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区别不大了。因为久不征战而致大腿上长出了赘肉,刘备为此难过得落下了眼泪,知道自己免不了要终老小小的西蜀之地。陶侃每天将一百块砖搬进搬出,为的是练习筋力以备将来做大事。太极因为转动而生出了阳气,人的身体也应该以动为主。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持续流动的水不会发臭。唉,难道不应该隐忍吗!

【评析】

安,是一种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是很多人穷尽一生追求的东西。安之所以为人所称许,正在于它是指向快乐的,因之安往往与乐相邻。不过乐有很多种,安中之乐,大体是平静中自然生出的满足感,当然也不乏“饱暖思淫欲”式的寻欢作乐。后者自然属于被否定的对象,因为它是奢靡,是过度,是纵容私欲的泛滥,其中更多显露的是人性中丑陋的恶。然而类似的人很多,正如古代的末代君王,他们生而富贵,坐享其成,养尊处优,人生的工作只剩下享乐一途。也恰似当下的官儿子富子弟,他们挟家族的势力,傲慢横行,人性自私的劣根性,被他们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样的人,最后好像都不得善终,演成了诸多场次的“坑爹”的闹剧,于是进一步证明了孟子“死于安乐”的判断。对于这样的安乐,我们当然是要严加约束的。

然而硬币还有另外一面存在。安静中自生的乐趣,却是一种极高境界的生命存在。苏轼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定风波》)好友王巩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宾州,歌妓柔奴随行岭南。王巩北归之际,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大受感动,作此词赞叹。柔奴因心安而生出四海如归的感觉,也就是《中庸》中所说的“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是一种极高的生命境界,也是很多人梦寐难至的理想之国。这样的安又何须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