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四:教学资源(2016年6月20日)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16-06-20浏览次数:1687

3.1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比例及使用效益

目前文学院主要教学经费包括部分办公费用、学生实践教学费用、学科建设费用,以及汉语国际教育校级品牌专业建设费用;其中办公费用中除20%用于办公经费之外,全部用于教师培训和教学交流,包括培训、学习、研讨会的会务费、差旅费等;学生实践教学费用全部用于学生实践实习补贴;学科建设费用按照教师教学的著作、课题、论文、获奖等实际成果进行经费支持。汉语国际教育校级品牌专业今年才进入建设期,费用开支不多,并全部用于品牌专业建设。

文学院现拥有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英语听力机房、同传实验室,相关建设经费由学校统筹安排,全部用于实验室基础建设。

文学院教学经费使用透明,主要用于专业建设、教师学习培训、教师成果支持、学院图书阅览室建设、学生实践实习环节等,所有教学经费都按规定用于教学工作中,有效地支持了文学院教师学生积极投入教学过程,保证畅通运行,并鼓励推动教师学生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

3.2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目前文学院共有四个本科专业(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以及英语语言文学(商贸英语方向)。四个专业方向基本学制为四年修读年限为3-6年。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90-110学分。培养方案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课、学生自选课等三个课程模块和毕业环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设立于2003年,至今已有13届学生,目前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采用学科交叉、大类培养的方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熟悉中外文学、文化,能够熟练运用汉英两种语言工作和跨文化交流,具有一定国际汉语教学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本专业第一年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打通培养,第二年分专业培养。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较熟练的语言基本技能、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教育、外事、经贸、文化、旅游、科研等领域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工作的复合型高级英语专门人才。本专业第一年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打通培养,第二年分专业培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基本知识,受到语言文学理论和“说”、“写”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行政事务处理能力、表达和写作水平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设置语言文学和新媒体与传播两个方向,第四学期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第五学期开始分方向培养。

英语语言文学(商贸英语方向)由文学院和经贸学院联合培养,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较熟练的语言基本技能、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具有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必备的英语综合技能、掌握国际经济、管理和法律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综合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能用英语为工作语言从事招商引资、涉外商务管理、国际营销、外贸实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第一学年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类培养,第二年分专业方向培养。

3.3课程资源

文学院四个专业(方向)目前形成了五类主要课程,课程总量214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既包括本专业各类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课,也包括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课和公选课:

语言学方面,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汉语语法专题、古代汉语语法词汇专题、汉语要素教学等。

文学和应用类课程方面,主要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文学概论、演讲与口才、普通话、中国文化通论、文学批评方法、秘书学、中国文字学、中国民俗、应用写作、中国哲学智慧、新媒体技术与应用、传播学等。

英语专业课程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英语语法、高级英语、高级视听说、翻译、英语语言学导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论文写作、第二外语等。

商贸英语方面: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国际贸易、国际商法、经贸英语翻译、口译技巧、外贸函电、进出口业务等。

全校通识教育类和文化艺术类公选课程:逻辑学、伦理学、西方文明通论、沟通学、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南京历史与文化、《红楼梦》与中国文化、普通话、中国人文地理、中国文字学、《西游记》经典导读、《世说新语》导读、申论等。

以上课程中,省级优秀课程一门:张映光主讲的《经济应用文》;校级精品课程共五门:刘顺教授主持的《现代汉语》、韩希明教授主持的《大学语文》、成林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王军副教授主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汤晓云老师的《综合英语》。这五门课都在毕博课堂和文学院语言文学专题学习网站上资源共享。

文学院目前所有课程都建立了毕博课堂,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进行有效的辅助学习。

3.4社会资源

文学院坚持依托社会,积极引进优质资源,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文学院在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北京汉友通汉语教学中心、南京新东方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每年都选送部分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集中实习。文学院及时跟踪国家汉办的信息,鼓励学生参与汉办选拔自愿者参加海外教学,近年来每年有2-3人成为自愿者,去往海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文学院和江苏省公务员考试中心一直保持合作,每年选派教师参与江苏省公务员考试阅卷等工作,这些工作为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教师们在开设“申论”、“应用文写作” 等课程和开展文秘方向专业模拟实习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教师们多次面向学校和文学院开设公务员考试辅导,取得了反哺教学的良好效果。

随着我校国际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外国留学生的数量空前增加,2015年两个学期在校留学生近百人,留学生所学专业涉及审计硕士、会计等7个专业以及短期语言培训,国别也扩大到10多个国家。因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差异较大,大大增加了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尽管如此,我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持了外国留学生教学的良好秩序和态势。

 

3.5问题与对策(1200字以上)

因为文学院专业历史较短,专业规模较小,学生数量较少,教师队伍总体上比较年轻,在教学资源上存在一定的短板,问题集中表现在几个方面:

 教学经费不足。目前的教学经费中,办公经费部分只能使用于教师学习培训,学生实践费用和品牌专业建设费用都是专款专用,教师教学其他所需费用,尤其是教学奖励和教学活动资金有一定的缺口,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投入和教学奖励的充分实施,有时教师的教学改革活动只能依靠教师的自愿奉献。

目前解决的办法,一是在绩效工资总盘子中通过拉开分配收入,挤出一部分,来运用于教学奖励,但数额往往捉襟见肘;二是使用教师自有的课题经费来开展教学改革创新活动,但只有少部分教师有教学改革经费,而且往往经费偏少。此外,通过向学校建议增加学院办公经费的预算,并赋予二级学院权限,可将办公经费中的一部分用于教学奖励和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基本解决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

教师课程资源虽然形成了五个大类,课程内容较为丰富,所有课程也都进入了毕博系统,上传了相应的教学文件,但存在着教学质量和渠道建设保障上的问题,主要包括:精品课程较少、等级较低,目前只有四门校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运用不充分,教学渠道较为狭窄,文学院自主建设的“语言文学专题学习网站”因为借用外部服务器,近年来网站运转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影响了文学院网络教学互动的深入开展;在课程体系中,实践创新类课程较少,除了“演讲与口才”和“应用文写作”、“沟通学”等部分课程外,文学院缺少实践创新课程,尤其是面向全校开设的实践类课程;部分课程教师跨专业教学,教学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文学院主要通过院系和课程组的教研活动加强课程质量建设,文学院部分大类课程,比如“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每年集中进行教学研讨;鼓励教师参加学校微课和多媒体课件大赛来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寻求学校支持、同时推动教师强化教学质量,争取获得更高等级精品课程和教学奖励;鼓励教师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作品批改等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建立专业班级和通识课班级的QQ群,保持师生良性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对于实践创新类课程缺乏的问题,文学院对教师们进行了鼓励和引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跨专业教学的教师,选拔年轻博士,提前进行课程介入,并参加专业课程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社会资源相对来说比较贫乏,缺少有效多样的办学方式,缺少学生实践培养的丰富渠道。主要表现在:师生参与国际交流、尤其是高水平专业交流极少,没有海外教学资源;现有的社会合作办学资源或社会实践基地很少,少数几个实习实践基地规模较小,提供的实习内容较为单一;与国家汉办或其他政府、企业之间没有过硬的合作关系;毕业学生较少,还没有优质的校友资源。

针对这一问题,文学院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争取学校支持,参与审计署海外研究生教育,承担语言类留学生的主要教学工作;与南京师范大学国教院、汉友通和新东方加强联系合作,保持实习基地质量、扩大实习规模等,但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机制,一方面缺乏挖掘社会资源的方式和渠道,效果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