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五:培养过程(2016年6月20日)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16-06-20浏览次数:2108

4.1课堂教学

文学院积极贯彻“关心南审、关注课堂、关爱学生”的要求,把课堂和学生放在教学的核心。

严格课堂教学规范。目前文学院所有课程都已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教学基本材料;教学大纲由主讲教师撰写,并由课程组审定。教学大纲要求定位明确,体现课程特点和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课程内容的最优化。在具体教学运行过程中,列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均在开课前上传授课信息表和教学大纲。让学生了解课程简介、教材和参考书信息、授课进度、作业次数和质量要求、考核形式等,教师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要求,不得改变基本内容。

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以课堂教学质量建设为核心开展课堂教学。文学院主讲教师中,经验丰富的教授和副教授比例达到了63%,校长奖教金获得者5人,还有多人获得教学质量奖,教师教学水平较高。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文学院紧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开课开新课实行试讲制,由系部审核是否准备好开课内容,符合开课条件;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坚持听课至少一个学期,积累教学经验;每个学期通过期中教学检查,进行同行听课和诊断性听课,交流上课经验,发现教学问题;通过学生座谈会,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调整改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评教的领导、督导、专家听课对教师授课情况作出合理评价。加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学术前沿性。科研意识启蒙和提升贯串于本科教学,科学思维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取得相应学分的基础上,应修习跨专业课程,尤其是依托南京审计大学经济类院校背景,通过跨专业选修,获得相应的经济和管理知识;在专业教学中,开设部分专业交叉课程,比如商贸汉语、商贸英语等,使学生具有更宽阔的专业视野和专业训练。课程设置强调学生的中、英文“听”、“说”、“写”的一体化能力,开设了“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普通话”等实践性强的课程,英语听力、口语和翻译课程也占有重要位置。除课堂教学之外,文学院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通过学术讲座、网络学习、毕博课堂、书院导师制、建设专业班级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的教学和师生互动。书院制改革之后,文学院率先在专业班级配备了班主任,选拔班干部,有效地强化课堂管理。

4.2实践教学

严格实施专业模拟教学,用最有经验的教师负责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目前文学院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含有实践内容的课程,比如“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一方面是专业实践课程,文学院动用自身的最优质资源,包括微格实验室、听力机房等,为对外汉语教学模拟实践课、文秘模拟实践课程和英语翻译实践课程等提供条件

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国教院、汉友通和新东方等实习基地。

大力支持并参与指导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仅2015-2016两年,文学院教师指导的大创项目共获得省级重点立项2项,省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近20项。

精心组织指导学生的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文学院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论文和毕业实习的布置和辅导,成立了毕业论文工作小组,采用了教务委员会开发的毕设系统,实现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的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有利于对学生和教师指导工作进行全面检查督促,进一步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在2016届毕业生实习中,进行了覆盖面为100%的实习生调查,覆盖面达到80%以上的实习单位调查。

4.3第二课堂

文学院非常重视第二课堂建设。目前第二课堂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是在辅助专业学习层面,以加强建设网络课堂为主体,文学院目前承担的课程都已经建立了毕博课堂,相应教学资料都已上传;文学院2007年建设了“语言文学专题学习网站”,成为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二是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书院成立后,加强双院联动,通过书院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专业指导。仅2015年,文学院教师在四大书院就进行了“演讲技巧”、“应用写作”等专题培训、文学艺术类讲座近百场,此外,文学院30多位教师参与了书院的大创项目和社会实践专题指导报告、社团指导、读书小组指导等,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系统。第三是在思想育人方面,在推行书院导师制过程中,文学院每位老师联系10-20名学生,不仅进行专业学习指导,还包括思想人生的引导等,进一步带动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

4.4教学改革

围绕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文学院在教学改革上不断推进,完善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大类培养,专业自主。2015年开始,文学院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大类培养,两个专业的学生第一年课程打通,第二年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情况确定专业,分专业培养。通过大类培养,学生既有了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又获得了更灵活的专业选择权利。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增设了新媒体传播方向,

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改革。近年来,文学院在课程建设上,积极推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听、说、写一体化能力,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式、启发式、综述式的教学方式,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采用主题发言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学习的介入,在课后,通过预习参考文献和课后论文作业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把握。加大课程平时成绩的比例;探索与课程相匹配的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比如“演讲与口才”以口试或综合实践作为考核方式。建设毕博课堂和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专业班级QQ群,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推动学生的专业学习,按照教务委员会的要求,我们将各种教学资料传到毕博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使用,已经有教师利用该平台进行作业布置、批改及平时测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部分课程尝试考核方式的改革,2015年共有4门课程实施教考分离,5门课程参与平时成绩考核改革,重视过程监控,加大平时考核的分值权重。

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2012年文学院教师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教学理论成果《耕读偶记》,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结集出版。2013年,刘顺教授主持的“教学型院校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南京审计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5年韩希明老师和施常州老师分别获得“书院制下高校通识教育实践与改革”和“‘大学语文课堂教材及教法研究”2项省高教教育课题,钟文老师获得1项外教社全国高校外语教学课题,施常州和赵嫚老师还各获得校级教研课题各1项。

 

4.5问题与对策(1200字以上)

主要问题和对策:

课堂体系的稳定性和创造性之间的矛盾未能完美解决。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后,原有的课程体系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推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不同模块,体现出了一定的创新性。但是新方案一方面缩减了总学分,一方面增加了通识教育模块的学分,最终造成专业学分的缩减,与旧版人才培养方案相比,专业学分减少了2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专业课程需要做出较大的调整和压缩,还有部分英语口语、听力课程必须大规模压缩课时,对于整个课程体系的质量保障是个很大的压力;此外,文学院面向全校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在满足学生要求方面依然存在缺口,有的课程供不应求,有的课程选不满。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调整,另一方面需要文学院开发教师潜力,尽最大可能满足课程要求。经过努力,文学院已经开设出所有新课程,并且通过调配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博士教师开设通识课程,近一年来已经完成近3000人次的通识课教学;未来还将持续科学高效调动教师积极性,尽最大努力满足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

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文学院开设课程有相当部分是新开课程,有的课程教师需要跨专业教学,对课程质量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了解,新开课程教师和跨专业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文学院加强了课程交流和研讨,比如“演讲与口才”和“应用文写作”、“沟通学”课程组都进行了专题课程研讨,课程组教师就如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统一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问题交流了经验,解决问题。此外,文学院还将采取推荐教师参加相关课程培训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囿于条件,思路不广,渠道不多。目前文学院实践教学课程相对较少,专业模拟实习以对外汉语教学、文秘实务和英语翻译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没有专门从事实践教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更广阔需要的优秀教师;实习基地较少,容纳的学生不成规模,目前实习依然以学生自主实习为主。针对这一问题,文学院发动教师,开发课程;开拓思路,寻找资源, 建立更多更高层次的实习基地。

第二课堂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目前第二课程主要是根据书院要求开展相应工作,较为被动,工作有时比较繁杂,调配也会出现一些小的矛盾。针对这一问题,文学院将与书院有效沟通,除了满足书院学生的要求之外,主动开展工作,组织具有文学院特色的、与专业学习关系密切的学习活动。

教学改革还需更有针对性,取得更好效果。目前文学院的教学改革主要还是集中在课堂教学上面,而书院制改革下二级学院如何发挥作用?如何推动通识教育?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等现实问题得到的关注较少,而且教师的教学改革也各自为战,缺少团队组织;此外,教学改革也缺乏高等级的成果和获奖。针对这一问题,文学院将通过组织教学改革团队,抓住教学实践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教学探索和创新,推动教学理念和方式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组织申报高等级课题,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