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评注选摘(二) 作者:韩希明教授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14-12-02浏览次数:1395

《菜根谭》评注选摘(二) 作者:韩希明教授

应酬

 

操存要有真宰,无真宰则遇事便倒,何以植顶天立地之砥柱!应用要有圆机,无圆机则触物有碍,何以成旋乾转坤之经纶!

【注释】

真宰:宇宙的主宰,指自然之性,或指君主。这里是指主见。

圆机:犹环中,比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也指见解超脱,圆通机变。

【评】

为人处事一定要讲究辩证法。不能没有主见,没有主见的人往往象墙头草,随风向变化而折腰,这样的人没有精气神,怎么能指望他能够顶天立地!而处理具体的事情时又要学会变通,不会灵活变通的人遇到事情就遇到障碍,又怎么可能成就扭转乾坤的大事呢。

心体澄澈,常在明镜止水之中,则天下自无可厌之事;意气和平,常在丽日光风之内,则天下自无可恶之人。

【注释】

丽日光风: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或月光照耀下的和风。这里指平静和谐的状态。

【评】

个人的情绪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内心世界清爽明净,而且总是心态平和,那么就不会觉得世界上有讨厌得让人过不下去的事情,也就不会觉得世上有可恶得叫人心烦意乱的人。这么说似乎有点唯心,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只要始终保持问心无愧并且心态宁静,那么就能够容忍那些讨厌的、可恶的人和事,不会因为这些扰乱了正常的生活。

当是非邪正之交,不可少迁就,少迁就则失从违之正;值利害得失之会,不可太分明,太分明则起趋避之私。

【注释】

交:相错,接合。

会:聚合,合拢,合在一起。

趋避:指趋利避害;趋吉避凶。

【评】

如果是非正邪诸种情况纠合在一起的时候,必须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稍微迁就自己的私欲,稍微迁就则会失去了正确的选择;而当利害得失各种情况聚拢在一起的时候,则不能过分计较个人得失,锱铢必较就很容易滑到个人私利的一边去了。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攀之耻。所以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注释】

骥:好马。

茑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卷络他物而上升。

挟:用胳膊夹着,比喻倚仗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这里指夹带着。

【评】

人是要有一点志气的。苍蝇叮在骏马的尾巴上,论奔跑速度那自然是快了,但难辞附在马屁股上的这份羞辱;茑萝依附在松树上,论攀援的高度那当然是很高了,但免不了攀附别人的这份耻辱。而做人应该知耻,孟子云,“耻之于人大矣” (《尽心上》)“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同上) 。人要是能感到耻辱的话那他就终身都不会蒙羞了。所以有志向的人宁可以风霜傲骨而自我勉励,也不愿意象豢养着的鱼或鸟亲近人类那样去献媚邀宠。

遇大事矜持者,小事必纵弛;处明庭检饰者,暗室必放逸。君子只是一个念头持到底,自然临小事如临大敌,坐密室若坐通衢。

【注释】

矜持:自持,拘谨。

【评】

遇到大事才郑重其事的人,在小事上一定对自己放松要求;在大庭广众之下才知检点修饰,在私底下一定放纵自己。而君子只是一个念头坚持到底,不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面对小事,也如临大敌,处于密室,也像在大街上,不敢有丝毫马虎。这就是古人提倡的“慎独”,唯有如此,可以培养出雍容高贵的风度。道德行为贵在自觉,道德修养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真诚的态度才能持久,否则就有可能是虚伪的。在一个人独立自处、无人可见的环境中最容易体现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修养的功夫是否高深,所以古代的道德思想家都把“慎独” 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身方法。

善启迪人心者,当因其所明而渐通之,毋强开其所闭;善移风化者,当因其所易而渐及之,毋轻矫其所难。

【注释】

闭:观,合,堵塞不通。

风化:社会风俗﹑教化。

【评】

这里说的是要因人而教,因材施教。善于启迪别人心灵的人,应该根据别人已经明白的道理循循善诱加以引导,不能强行灌输他听不懂的;善于移风易俗的人,应该顺着他们可以改变的方向而渐渐推行,不要轻易纠正他们很难改变的长久形成的习惯。因材施教,有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孔子曾说过,“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他的学生几乎都向他问过“仁”,可他的回答都因人而异各各不一,从不同角度来解释“仁”的意思,如司马牛问“仁”,他说:“仁者,其言也。”这是因为司马牛多言性躁孔子借此告诫他说话要谨慎。因为樊迟是赶车人文化水平较低三次问“仁”,孔子的回答都不同。一问答曰:“爱人。”这是从仁的本义来说的。二问,答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这是从求仁的角度说的。三问,答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是从要求的角度说的。颜渊和子贡都问过“仁”孔子对他们的要求就高多了。因材施教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条件那就是教师的责任感。如果教师不能全面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

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人皆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注释】

拂:拭,掸去,轻轻擦过,甩动,抖动,违背,不顺。

【评】

个人一己的情感欲望不能放纵,应当用固守之道来克制它,其方法在一个“忍”字,这样可以独善其身;别人的情感欲望不可强行去除,应当用疏导之法以调节它,其方法在一个“恕”字,这样能够沟通人际关系,走出兼济天下的第一步。现在的人把“恕”字用在了自己身上,用以满足自己欲望,而把“忍”字给了别人,用以压制别人欲望,这怎么可行呢?如果仅仅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处理人际关系,那就是道德上的“自我中心”,这样做,损伤了别人,也扭曲了自己。还是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啊。

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混俗之中能脱俗,似淡月之映轻云。

【注释】

时:时势。

【评】

平常的状态中,善于发现和抓住重要时机去及时挽救时势,这就像酷暑中的一缕清风,令人顿时耳目清醒;混迹于红尘之间,却能超凡脱俗,如同淡淡的月光映照着薄薄的云彩,在混沌之中能看得清楚。这些都算不得惊天动地,更谈不上惊世骇俗,却需要极深的道德功夫哦。

与人者,与其易疏于终,不若难亲于始;御事者,与其巧持于后,不若拙守于前。

【注释】

御事:安排、治理各种事务。

【评】

和别人交往,与其最后因为容易感情疏远而分离,还不如一开始就显得难以亲近保持距离;负责一项工作,与其能够巧妙地收拾后面的残局,还不如一开始就笨拙地做好一切事情。要做到善始善终不容易,惟有认真“善始”,才能如愿“善终”。

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注释】

直:径直,直接

【评】

怎样才能看轻功名富贵?直接从这些是怎么消亡的结局去探究,就会把它看得轻了;怎样才能不怨天尤人抱怨自己的命运多舛、前程不畅?也要径直从产生这些不顺的原因去看,看清楚了,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这种往前往后看的态度自然有“宿命”、“安命”的意思,但是就当今社会而言,往前往后看一看也是不无益处的。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仍集。

【注释】

蚋:蚊虫。

【评】

在心中将事情彻底地了结,就好象拔草连根拔了起来,草就永远不会再生长一样;远离尘世却难以割舍声名,就好像没有将腥膻味除尽,还是会招惹蚊子苍蝇一样。人事间的一切事,皆由心生,亦由心灭。事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心中还眷恋不舍。眷恋不舍就像斩草却不除根,春风一吹草就会再生长。念念不忘,实在是人间至苦。应该学着把一切该放下的事全都放下。

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

【评】

现代社会生活中有一群“新懒人”,就是奉行了上面这句话所阐述的生活原则,他们似乎并不那么的忙碌,上班不早来也不晚走,遇到问题也不钻牛角尖,对人对己要求都不是很严格,欲望淡泊洒脱随性。在正统的人的眼里他们似乎显得慵懒了一些,松散了一些,不求上进了一些。但他们自己却认为,这样的懒并不是拖沓、没有效率、好逸恶劳,而是一种快乐、放松、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这样生活未必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平凡中寻快乐本是懒人的优势,那种超尘脱俗的智慧正是其魅力所在,放弃了本色的勤快人只不过是一个庸庸碌碌、抱怨多多的平常人而已!《论语》中描述了孔子熟练的射箭、驾车的技艺,如“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篇》),孔子还爱好钓鱼、打猎等活动:“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篇》),从“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颜渊篇》)和“子在川上曰”( 《子罕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篇》) 等记载了孔子及弟子游山玩水的活动,并认为户外行游的运动方式于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先进篇》载:“莫( ) 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表明他们对春游乐趣的赞赏。孔子及弟子的志向自不必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在现代仍有借鉴意义。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注释】

落落:跟人合不来。

惮:怕,畏惧

【评】

这里说的是交友之道。为人刚直磊落之人,可能人们很难和他们志趣相投,然而,他一旦和你结交,就会很忠诚,绝不会轻易和你分开。这种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会在你怯懦的时候给鼓劲打气,也能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教你果断。跟这种人交往,精神能得到净化和升华。而那些看似平和易处之人,你与他很快就能很亲近的在一起了,可是,他和你分离却可能更快一些。也许,这种人会让你的虚荣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称赞,褒奖,“太精彩了”,“太棒了”是他对你说得最多的评语。你高兴了,他就可以谋得某种利益。也许,他永远是和颜悦色,满面春风,当面永远是恭维,是奉承,可是在背后传播谣言、恶意诽谤。这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可偏偏是这种人往往会扮出一副善良面孔,因为他心有所图,所以他的热情,比那些没有企图的人可能要高得多多,跟这种人交往常常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因而君子要刚正方直,不能谄媚他人。

仕途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且之念自轻;世途虽纷华,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

【注释】

赫奕:光辉炫耀貌,显赫貌,美盛貌。

林下:树林之下,指幽静之地;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也用以指闲雅﹑超逸。

权且:暂时,姑且。

泉下:黄泉之下,指人死后埋葬之处,古人常用来指阴间。

【评】

仕途即使很是显赫威盛,经常想一想山林退隐的风味,就不会总想着做官要做得长久;世界上各种事情纷纷扰扰,经常想一想阴间的情形,那么,追名逐利的心思自然就会清淡一些的。以死亡这个话题来终结对于名利地位的追逐,这是我国古代常见的一种言说方式。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死亡的氛围是沉默的是无言的期待向一团黑暗沉陷一切知觉统统化为乌有我们完全脱离生命的束缚完全丧失自我支配的能力断绝了同他人的交往­——这一切都是产生令人担忧的原因。总而言之死亡乃是向一切熟悉事物的告别同时给后死的亲属带去一个咄咄逼人的信息。垂死者或后死者都要经受离别的考验死亡的黑暗就成了因生命消失而造成压抑心理的原因。正是这样的直觉体悟造成了人们一种期待,认为以此进行道德说教定会收到预期效果。

从热闹场中出几句清冷言语,便扫除无限杀机;向寒微路上用一点赤热心肠,自培植许多生意

【注释】

寒微:寒,穷困;微,衰落,低下。

生意:生,生存,活着;意,流露出来的情态。

【评】

在复杂的场合中,说几句公道话,便能化解许多麻烦。对贫困和地位低下的人,用一点热心肠,就能焕发出他们的意志,也就能因此栽培许多有用的人。这里重要的不是言语形态,而是一片忠厚心肠。这就是人们所热切期待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一种为广大民众认同的侠义精神。古代下层民众身受自然灾害肆虐、社会黑暗政治压制,常常无可奈何,处于卑微的弱势,本身的利益与社会强势群体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间充满了矛盾。侠义精神是在社会控制中出现的逾矩力量,这种力量是本真的,在现实的环境中又总是单个的、无力的、被压制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压抑需要排解,于是这种逾矩的力量就呼之欲出,这是现实生活的战斗号角,给人以鼓舞力量。

 

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注释】

随缘:佛教语。顺应外界事物的自然而动作。

遣:令,使。引为把握。

偕、同:共同。盂:盛水的器皿。

【评】

有一位高僧写过一篇文章,题为《一切都是当然的》。佛教讲因缘认为事物的产生都是因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也就是说它的最终发生是“当然”的是由因而后必得的果。既然我们无从选择避免它的发生那么就顺从,这就是“随缘”。很多时候什么样的生命态度往往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能够顺应外界事物的规律采取行动,也就是把握了万事万物,就像飞舞的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样看上去是那样的和谐;顺应了事物就没有那么多的烦心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了,就像看天上的圆月与水盆里的圆月是一样的。有人说,执着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愁楚。为了让树木长高,必须修剪掉多余的枝,花朵为了结果,只好放弃美丽的容颜;成熟的代价又往往是失去年轻和纯真,那么,只有随缘。苏轼《定风波·长羡人间琢玉郎》中“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句可谓他一生处世态度的形象抒写:“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就是苏轼的随缘。只要心中安然,就会无往而不乐、无处不吾乡。正因为他每到一地,便入乡随俗,随遇而安,保持了心境的安然恬淡,所以他能随时随地发现生活中的情趣。苏轼在认识和思考自然人生时,往往从老庄“祸福相随”、“穷达相伴”、“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的观点出发,常常是多面、多元、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从而对事物有洞达、透彻的了悟,对进退得失、功名利禄有清楚的认识和把握。他认为“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二者发生矛盾就必然会使人感到“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因为人常常受到自身局限,“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被外物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能看清事物本来面目。而只要变换一种角度,从“游于物外”(站在事物之外俯视)的超然态度来看问题,那么“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瑰丽者也。铺糟(酒糟)啜醴(薄酒),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不必是奇异瑰丽的东西才能使人快乐,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使人陶醉。只要转过身来换一个角度重新看问题,那么原先令人烦恼的人生顿时变得处处充满了乐趣。随缘,不单单是生性乐观的问题,而是一种类似于对生活获得了思想超越的乐观,一种识透“天命”、洞晓人生事理后的智者的达观。

 

 

 

廉所以戒贪。我果不贪,又何必标一廉名,以来贪夫之侧目。让所以戒争。我果不争,又何必立一让的,以致暴客之弯弓

【注释】

来:招徕,使… …来。

侧目:不正眼相看,指妒忌,生坏心。

致:招致。

暴客:凶暴残横的人。

弯弓:拉弓射箭,指使坏。

【评】

廉洁,是用来警戒那些有贪婪之心的人的。本人果真不贪,就没有必要标榜自己清廉,引来真的贪婪之人心生嫉妒。谦让也是用来告诫那些好胜争强得人的,本人实际上不喜欢事事争先,就没有必要把自己的谦让当作靶子,招来那些凶暴残横的人纷纷使坏。自己做是最重要的,没有必要靠标榜来引人注意。就如同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的那样,“像空气一样轻的一件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许会变成天书一样坚强的确证;也许这就可以引起是非”。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张扬,反对走极端反对主体精神的高扬和自我的膨胀提倡人的行为合乎中道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并有效地保全自己的君子之德,是一种讲究“内敛”的文化。

 

处世而欲人感恩,便为敛怨之道;遇事而为人除害,即是导利之机。

【注释】

敛怨:聚集怨恨。

导:疏通,开发。

 

【评】

援助他人、给他人以恩惠,本来就应该是自愿而无所求的行为,同样,如果怀有感激之情,通过任何形式都可以回报,不一定立即一对一地“报恩”,可是有句古话叫“恩重如山”,如果一个人知恩不报是要遭到公众舆论谴责的。基于此,生活中若是总想让别人感激自己,便是招惹怨怒的途径。人对“报恩”的重视,实际上源于一种“人情交易”思维,按照这种思维模式,人与人之间除了原有身份构成的关系外,还有一个促进或改善双方关系的重要方式,那就是通过施恩与报恩以此来建立、发展和维系人情,一旦援助了他人,给他人以恩惠,就会成为这个人的恩主;而受到恩惠的人,则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回报施恩者,给施恩者以超出恩惠本身的回报,以此维持人际关系的平衡。所以那些处于弱势的人们反倒惧怕有人施恩;如果施恩者还要大肆张扬,接受恩惠的人感到不堪重负,难免生怨。因而施恩不张扬,实实在在为别人做事而且能为别人消除祸患,这才是把事业引向兴旺发达的契机。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是否施恩,而是与人相处的姿态,如果把通过施恩的行为当成是满足自己的手段,就是将对方看成了利用的对象;而如果将对方看成是自己生活、事业的伙伴,就能出于一种责任心帮助对方排忧解难,这种姿态,这种责任心,恰恰正是一个人成就大业的要素。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纵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隐,虽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评】

遇事只需要坚持镇定从容的态度,即便是事情好比纷纷的乱丝,也会理出头绪来;对待别人没有半点弄虚作假,即便是狡猾得象山鬼那样也会被感动而表现出忠诚来。这里阐明的是人生处理复杂事务的两大原则:与人交往,严于律己,诚信为先,可以保持群体和谐;处理事情,镇定要紧,可以保持环境和谐。

 

讨了人事的便宜,必受天道的亏;贪了世味的滋益,必招性分的损。涉世者宜蕃择之,慎毋贪黄雀而坠深井,舍隋珠而弹飞禽也。

【注释】

人事的便宜:人情方面的便宜。

性分的损:人的天性。

隋珠:传说中的宝珠。

 

【评】

想要贪图人情物质方面的好处,一定是要受到惩罚的,因为这样的好处往往来路不正;贪恋世俗方面的贴补,人的天性一定会受到损伤,因为贪欲是道德修行的大忌。在社会生活中一定要谨慎选择,千万不要因为想要捕捉黄雀而不看脚下坠入深井,用名贵的宝珠做弹子去打飞鸟。宝贵的生命因功名利禄而遭到损伤,就好像“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庄子·让王 ),雀未必到手而珠肯定不可复得,孰轻孰重一定要仔细掂量。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雪忿不若忍耻为高。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若直节之为真。

【注释】

雪忿:洗刷怨愤。

忍耻:忍耐耻辱。

要誉:追求名誉。

逃名:远离名誉。

矫情:掩饰真情。

直:正直。

 

【评】

施舍给别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名誉,不如回避名誉来得闲适;装腔作势自命清高,不如坦诚做人来得真实。“市”者,买卖也,故意施予别人恩惠,以求得对方的喜悦,这一定是一种有目的的求取利益的行为,或者为了笼络人心,或者为了树立威望,其施舍是为了获取,虽然助了人,其出发点是为了助已,这样离真诚还有很大距离。而受人以恩,报之以德,则是传统的道德规范,这种以德报恩的行为是心存感谢,不求索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透露着人性中的真诚与善良。节操正直的人决不愿违背良心去做沽名钓誉之事,而宁可逃避名声带来的麻烦;因为有了名声,,也许生活就失去了本来的平静,而在光圈的环绕下必须时刻战战兢兢,这样曲意矫情而为岂不是失去了真诚平和的本性。不管在哪个阶段、哪个高度,都不要丢弃这份真诚,才能从高处着眼全局,在低处关注细节,否则失去了真诚的人生将活得没有滋味。

另外,还得专门谈一谈“忍耻”。“忍”的本义为“耐”,在古代,能“忍”被看成是一种美善的品行,一种崇高的境界,“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极大的比重。佛教将三千大千世界称之为“娑婆世界”,“娑婆”意即“忍”,“娑婆世界”就是“堪忍世界”的意思,再如佛家的袈裟又叫“忍辱铠”。元代吴亮编撰的《忍经》从各个方面宣扬“忍”的含义以及具体如何操作,比如其中一首《莫争打》诗:“闲时愤怒便引拳,招引官方在眼前,下狱戴枷遭责罚,更须枉费几文钱。”劝人要“忍”。在《忍经》中还转引程子的话:“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 事实上,“忍”既强调自我克制,也宣扬与世无争,林语堂认为忍耐是中国人最糟糕最昭著的特征,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忍”往往鼓励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常常导致自我的丧失和人格的萎缩,有时还可能助纣为虐;一味忍耐有时还可能变异为充满机心的谋略或者是暗藏杀机的阴毒。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注释】

上滩之舟:逆水而行的船。

棹:划()

 

【评】

凡事一定要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挽救已成败局的事情,千万要格外小心谨慎,如同驾驭临近悬崖的烈马,千万不能轻易地加上一鞭;谋取即将成功的胜利,一定要竭尽全力,如同划着逆流而上的船,千万不能稍停一桨。

 

 

先达笑弹冠,休向侯门轻曳裾;相知犹按剑,莫从世路暗投珠。

【注释】

先达:前辈。

弹冠:整洁其冠,喻即将出来做官。

侯门:士大夫家。

曳裾:拽衣襟,指攀附权贵。

按剑:握着剑。喻对任何人都要保持警惕。

 

【评】

先辈嘲笑过那些仕途得意的人曲意趋奉权贵。因而准备去做官,不要到权贵门下去投靠;冯谖与孟尝君相知,冯谖尚且还要抚剑而歌才得引起孟尝君的注意,因此不要轻易跟从世俗之路,那样是明珠暗投啊。《聊斋志异·鸽异》说山东的邹平有个张公子,癖好养鸽,搜得许多世间难觅的珍稀鸽种,精心培育,爱惜备至,即便是至亲好友索求,也不肯轻易馈赠。一日,因为父辈一个贵官的“长者之求,不可重拂”,还是忍痛割爱,精选了两只上等的良种鸽送过去,自以为千金之赠亦未过此也。可当他再次见到这位贵官时,却没听见说上一句道谢的话,心里有点纳闷。实在忍不住了,便主动问起鸽子,贵官淡淡地回答说“还算肥美。”并对公子的痛惜不以为然,说:“吃起来味道也并没有什么两样。” 投靠权贵等于给贵官送鸽子,就是明珠暗投,最终的结果无非是与草木同朽。

 

少年的人,不患其不奋迅,常患畚迅而成卤莽,故当抑其躁心;老成的人,不患其不持重,常患以持重而成退缩,故当振其惰气。

【注释】

奋迅:精神振奋﹐行动迅速。

 

【评】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句俗话大意是说年轻人不定性,办事情毛手毛脚,不可靠,因此,年轻人平时要注意培养稳健踏实的习性,走路脚步要沉着不要轻浮,举止要稳重不要毛躁,更重要的是思想言行不能偏激,要沉稳厚重,温仁宽让,这样才能成大器。年轻人不要担心他精神不振奋、行动不迅速,值得担心的倒是他们常常因为反应快而冒失莽撞,因此要经常抑制他们浮躁的心态。而老成的人,不担心他们不持重,倒是常常会担心他们过于求稳而遇事退缩,因此要经常使得他们振作起来。俗话说,老要张狂少要稳。人到老年,气血已亏,精力日渐衰退,很容易流于暮气沉沉的状态,这种情况下,老年人要放开一些,潇洒一点,时不时张狂一下,激发生命的活力,生活才有意义。

望重缙绅,怎似寒微之颂德。朋来海宇,何如骨肉之孚心。

【注释】

望重缙绅:名望很大,官位很高。缙绅:高官的服饰,代指高官。

孚:信用,诚实。

 

【评】

名气很大,地位很高,怎么比得上生活贫寒地位卑下但是拥有美好的品德;有来自各个地方的朋友,哪里及得上自己的骨肉那样贴心、让人放心。这是最简单而又最明确的生活观,政治生活中品德最重要,人际关系中,亲情最重要,一个人不能过于看重物质、名位,与人相善时不能忽略了亲人的情谊。《菜根谭》中有好几处都认真谈到了家庭亲情,是有其社会原因的。社会经济领域的变革总是会影响家庭伦理观念,由于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利轻义”思想对家庭伦理造成了强烈冲击,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中描述了许多关于兄弟姐妹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欺贫爱富的“势利眼”的故事,还有不少因争夺家产骨肉反目、兄弟阋墙的故事,如《醒世恒言》卷二十《张廷秀逃生救父》中,王瑞姐见妹妹玉姐的未婚夫遭难,不仅不救,反而与丈夫密谋想要“算计死了玉姐,独吞家业”。再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懵教官爱女不受报,穷庠士助师得令终》中高愚溪的三个女儿,对父亲的态度随着他财富的变化而迅速变化:父亲有钱时,三个女儿“争来亲热,一个赛一个的好”,父亲以为女儿真孝,将家财全部分给三个女儿,之后,女儿们便将老父当作“推来攮去”的老厌物。后来老父又有了钱,三个女儿又“个个多撮得笑起”,争养老父。明代万历年间余象斗刊《万用正宗不求人》的“书启门”辑录了许多家书套话,供人写作家书时临摹之用。这些家书活套的内容也表现了人伦亲情的疏离与淡化。作为儒学文化的继承人,《菜根谭》的作者显然认识到,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重视培养巩固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是重建伦理道德、建立理想社会环境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