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评注选摘(三) 作者:韩希明教授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14-12-03浏览次数:1479

《菜根谭》评注选摘(三) 作者:韩希明教授 

评议

 

物莫大于天地日月,而子美云:“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莫大于揖逊征诛,而康节云:“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能以此胸襟眼界吞吐六合,上下千古,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自经纶万变而不动一尘矣。


【注释】

子美:唐代诗人杜甫的字。

康节:邵雍,宋代共城人,易学家。字尧夫,谥康节。

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六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沤:水泡。

 

【评】

万物没有比天地日月更大的,因此杜甫诗说“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事情没有比禅让征讨更重要的,因此邵雍诗说:“唐虞揖逊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人们若能以这样的胸怀眼界看待宇宙万物,褒贬古今之事,那么事来就如水泡生于大海,事去就如影子消失于长空,自然就能规划纷纭万变的天下大事而内心却不为之所动了。人生,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宏大气象,又要有“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宁静平和;既洋溢着气势磅礴的盛大的气息,又充满着深厚平和的情感,这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完美统一。

 

 

持身涉世,不可随境而迁。须是大火流金而清风穆然,严霜杀物而和气蔼然,阴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涛倒海而坻柱屹然,方是宇宙内的真人品。

【注释】

穆然:和畅、美好的样子。

蔼然:和蔼的样子。

遮蔽,障蔽

慧日佛教语。指普照一切的法慧﹑佛慧

 

【评】

一个人的为人也好,处世也好,不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也不能根据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原则,而应该有自己的主心骨。就像在赤日炎炎高温酷热之下而能够胸中清风徐徐,阴霾遮天蔽日但心中自有一轮晴朗的太阳高照,洪波巨浪排山倒海有着巍峨的精神砥柱,这才是世上真正的人品!

 

 

 

作人要脱俗,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世要随时,不可起一趋时之念。

【注释】

矫俗:纠正世俗。

趋: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追求,追逐。古同“促”,催促;急速。

【评】

做人既要摆脱世俗风气的影响,又不可存有矫正世俗风气的想法;处世既要顺应时尚,又不可产生赶时尚的念头,乍一看这种要求既矛盾,实际上是很消极的。人们既要超凡脱俗,又要顺应;既要顺应,又不能追求。这就规定了处世的难度。所谓脱俗,含有和其他事物的比较得出的结果的意思,要求新颖不落俗套,超过了一般人,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很有灵气;在生活中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有很容易成为引领潮流者,却又难免“矫俗”和“趋时”之嫌;关键在于,不要沽名钓誉,不要好为人师,而是要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事。

 

宁有求全之毁,不可有过情之誉;宁有无妄之灾,不可有非分之福。

【注释】

过情:超越实情。

无妄:偶然、不测。

非分:不守本分

 

【评】

宁可别人对自己求全责备,也不要因为别人对于你那种过分的夸赞而沾沾自喜;宁可遭受难以预料的灾难,也不要贪图不是自己分内的所应享受的那种福分,因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意外之财,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即使不是故意诱惑你的钓饵,也可能暗藏着机关陷阱。当然比较起来,责备总是比夸赞难听,灾难总是比福祉难熬,可是,想一想夸赞者、赐福者的意图,再认真考虑接受还是拒绝吧。

 

 

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释回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注释】

讪谤:讥讽。

修省:修身反省。

释回而增美:去邪辟而增益美性。

器宇:度量,胸怀。

 

【评】

好端端的挨骂当然是一件叫人恼火万分的事情,可是,世上的事情有时候怕就怕琢磨,设想一下,被人骂了,那个骂你的人形象并不因此就更加美好,可是你在挨骂以后来一番认真的反省,然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却可以因为这场骂使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同样的道理,被别人欺骗也是挺让人伤心的,但是要知道那个欺骗你的人并不因此就真的幸福了,而受欺负的人因为经受了一番挫折,却增长见识增长了才干,气量也得到了煅炼,反而因为受骗上当这场灾难而可以赢得今后更多的幸福。郑板桥的“吃亏是福”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一辈子老是吃同样的亏绝对是弱智,可贵的是吃过亏以后的反思和行动。

 

 

 

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畏死。

【注释】

共蒂:同根。

 

【评】

一般的人当然是喜欢荣誉而讨厌羞耻或者被玷污的,可是却很少有人想清楚荣誉和耻辱是同源关系;就像生和死一样,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活着,但是生和死也是同样的道理,热爱生命的人绝对不怕死。这里宣扬的不是老庄思想,着眼点还是在于要重视自己道德操行的修炼,而不要把生死荣辱看得太重,过于看重荣耀反而容易蒙羞,过于追求长生反而造成寿夭。

 

 

 

琴书诗画,达士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山川云物,高人以之助学识,而俗子徒玩其光华。可见事物无定品,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

【注释】

性灵:性情。

定品:固定不变的评定。

穷理:深入研究事理。

识趣为先:明白志趣所在是首要的。

 

【评】

琴书诗画,明智的人用它们来陶冶性情,而附庸风雅的人只会欣赏其表现形式;山川景物,造诣高深的人用它们来助长学问知识,而凡夫俗子只会欣赏明丽的色彩。可见客观事物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品格,只是由人们的见识而定出高下,比如对自然山水的观照,实际上是对人们思想观念的一种审美追问,山水之所以美,仁者之所以乐,是因为人们在对自然山水有了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赋予了某种形而上的思想预设,山水既是人们抒怀感慨的对象,又是 “道”的载体,还往往是人们通达于“道”的最佳途径;通过欣赏自然山水、琴书诗画,使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自由审美境界,实现由生活层向审美层的跃进与升华,超越现实功利世界对人精神的束缚,积极地体验生命本真的涵义,精神得到洗礼,灵魂得到净化;这些又必须建立在学识的基础上,所谓 “读书医俗。”因此,读书识理时要以领会其中所含的意趣、真谛为第一要务。

 

 

密则神气拘逼,疏则天真烂漫,此岂独诗文之工拙从此分哉!吾见周密之人纯用机巧,疏狂之士独任性真,人心之生死亦於此判也。

【注释】

拘逼:拘谨狭隘。

机巧:机智巧变。

性真:本性真挚。

判:判别。

 

【评】

写文章和做人其实是一个道理。过于精密了,就很难大气,就不可能有雄浑壮阔的境界;拘束少了,不是那么精细地谋划,则能完全表现出纯真的天性。世上有多少老谋深算的人总是用心非常缜密,他们的心灵空间因此非常狭窄,而那些不愿受种种束缚的人,一贯率性而为,具有宽阔的精神天地。因此,能够在遭际异常坎坷的境遇中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吸收佛理道情,努力排解人生苦闷、保持达观心态,力图超越尘世的烦恼,达到无所羁绊的自由境界,实现精神的升华,这样就拓展了自己生命的空间,反之,就等于在精神上自我扼杀。历史上的圣人先贤,行为思想表面上看起来千差万别,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无论处境如何都能保持不让自己的本性蒙上世俗功利的尘污。

 

 

翠筱傲严霜,节纵孤高,无伤冲雅;红蕖媚秋水,色虽艳丽,何损清修

【注释】

筱:细竹子。

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清修:清洁和美丽。

 

【评】

修长的绿竹能在厚重的霜雪中傲然挺立,虽然不免孤高,然而并不妨碍其形象的典雅;红莲在秋水中一派妩媚之状,虽然颜色显得艳俗,也不会有损其清洁美丽的名声。重要的不是人们一眼所看到的样子,重要的是内涵和节操啊。推而广之,一个人如果内心安静,不必只在蒲团上或山林里静虑思禅,在闹市街头、滚滚红尘中同样可以潜心修炼。

 

 

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

【注释】

扬扬:愉快得意貌。

戚戚:忧惧伤悲貌。

 

【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相对待的情况下存在都是在周围的环境中被规定的既然如此,那么随着相与对待的对象、环境、条件的不同事物就可能获得不同的属性随着相与对待的对象、环境、条件的变化事物及其属性也必然随之变化。同时,事物在运动中经常处于一种亦彼亦此的状态彼和此的观念也是相对的有恩宠荣耀就会有耻辱黜落,有贫穷困窘就会有荣华富贵,人的境遇是会发生变化的,尤其是处在名利场中,这些变化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意气态度造成的,所以古人早就告诫人们:“谦受益”,“满招损”,洋洋得意之后常常是乐极生悲,而孜孜苦守之后也可能否极泰来,因此不必为一时的顺利而趾高气扬,也不要因为身居贫寒而悲悲切切。

 

 

古人闲适处,今人却忙过了一生;古人实受处,今人又虚度了一世。总是耽空逐妄,看个色身不破,认个法身不真耳。

【注释】

耽空逐妄:沉溺于空洞不实际中,追求虚妄的东西。

看个色身不破:看不破色身。

认个法身不真:认不准法身。

 

【评】

明代社会,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的丰富另一方面是解放思潮涌起促成理学的崩溃两方面相互的作用形成了当时奢靡享乐的风尚人们重视饮食生计追求感官享乐。对物质的需求欲望又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作者强调,古人的闲适,正是陶渊明怡然自得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的实受,也正是关汉卿高唱的“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而看不开的现代人啊,却把古人早就看重、早就享受过的那些重要的东西置之度外,而殚精竭虑地追名逐利。

 

 

少壮者,事事当用意而意反轻,徒泛泛作水中凫而已,何以振云霄之翮?衰老者,事事宜忘情而情反重,徒碌碌为辕下驹而已,何以脱缰锁之身?

【注释】

徒:只。

泛泛:普通,寻常、肤浅。

凫:野鸭。

翮:鸟或鸟的翅膀。

 

【评】

年轻人做事是最应该脚踏实地,可偏偏有些人却总是不愿意吃苦费劲,就像在水面上浮着的野鸭子高兴时拍打着翅膀飞个几米远那样,以为这就是在飞了,这样怎么能指望他们能够翱翔云霄?而精力日渐衰退的年长的人,本来应该是舍弃一些东西的,有些人却偏偏什么都舍不得放手,就像是驾车的马一样整天忙忙碌碌没有停息的时候,他们又什么时候能够摆脱名缰利锁,有个属于自己的自由身?

 

 

失血于杯中,堪笑猩猩之嗜酒;为巢于幕上,可怜燕燕之偷安。

【评】

明朝刘元卿在《贤奕编·警喻》中写过一则寓言:因为猩猩嗜酒,猎人便在山下路边摆放美酒,以此为饵诱捕猩猩。下山的猩猩们见到了,便破口大骂猎人不仁,但终究抵挡不住酒香的诱惑。领头的猩猩向它的伙伴提议:“少尝一点,谨慎一点,别喝多了。”可是猩猩哪里按捺得住,先是尝小杯,后又端大碗,边喝边骂猎人,却越喝越馋,最后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猎人见它们已醉倒,便上前把它们捆起来。尽管猩猩们能够识破,可是“其后来者亦然”。所以说,血流于杯中,可笑猩猩只因贪图美酒而送了命;筑巢于帐幕之上,可怜燕子处于险境之中却只顾贪图眼前的安逸。猩猩是因为没有自控能力而丧失了生命,燕子是因为缺乏判断能力而置身于危险境地。

 

车争险道,马骋先鞭,到败处未免噬脐;粟喜堆山,金夸过斗,临行时还是空手。

【注释】

噬脐:自啮腹脐。自己咬自己的肚脐是够不着的,比喻后悔已晚。

 

【评】

如果在通过险道时车辆还要争先恐后,马儿疾驰时还要加鞭策打,等到人仰马翻时未免后悔已晚;粮食越多越好,堆成山才喜欢,夸耀自己有钱时喜欢说黄金用斗量,可是人到临死时都是两手空空的,什么也带不走。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在无限的空间中,在无限的时间中,在无限的宇宙中,产生了一个有机体的泡沫,这个泡沫持续了一会儿便破灭了。这个泡沫就是──我。光阴迅速,人生短暂,归于虚无。佛经也一再说过,整个世界和人生如梦、影子、泡沫、露珠、闪电那样迅速无常。如果坦然面对人生、面对社会,不要那么孜孜以求苦心经营名利,看淡荣辱,就能放下自我,活得自在。

 

 

秋虫春鸟共畅天机,何必浪生悲喜;老树新花同含生意,胡为妄别媸妍

【注释】

天机:大自然的奥秘。

生意:生命力。

妄别媸妍:胡乱区分丑陋与美丽。

 

【评】

春鸟欢啼秋虫悲鸣,都表现了自然的勃勃生机,何必动不动就因此生出悲喜之情来;老树也罢新花也好,同样都含有生机,不要胡乱就判定美丑。文人伤春悲秋在古代似成定例,从历史文化的层次看,表现的春光流逝、秋风来急等伤感人生的情感内容,伤春悲秋这种情感倾向,与文人的奋斗与遇挫折密切关联,而且也总是与人生短暂,韶华易逝,人生目标遥遥无期等感受连在一起,而在这里作者却坦然淡然,而且又不是归于虚妄的“空”与“道”,体现了积极的人生理念,难能可贵。何以超脱?唯有认眼前之境为禅境。禅境之美,能将政治斗争中的激情怨愤、人生感伤的情怀意绪,沉埋于禅说当中,以超脱尘世、淡泊宁静之感,去感受自然的永恒。对热衷仕途的积极者,禅境造就闲散的心境、淡泊的心情;对悲观厌世的消极者,禅境生发生命的慰藉,激起生活的勇气。

 

 

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注释】

朦胧:糊涂。

懵懂:糊涂。

伺察:探察得很深刻。

 

【评】

真正聪明的人,在小事上必定马虎;真正的糊涂人,在小事上必定明察秋毫。因为对小事的观察入微正是在大事上糊涂的根源,而对小事的马虎正是产生大聪明的根本所在。这里说的似乎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道理,所谓大事清楚,就是对原则性问题要清楚,处理要有准则;所谓小事糊涂,就是对生活中无原则性的小事,不必认真计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心智也是有限的,若是在小事情上面纠缠不清,势必影响对大事的判断和决策,常常会因小失大。从养生的角度看,对无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或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随听、随看、随忘,这种小事糊涂的做法,不仅是处世的一种态度,也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做到了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就显出一种大智若愚的姿态,大智若愚在《词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在小事情上,糊涂着好。

 

 

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

 

【注释】

累:牵累,捆绑。

羁络:用笼头套上,引为拘束、束缚。

 

【评】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无论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不可能无所依赖但如果从正常的依赖而而因此受束缚、受压迫,那就不逍遥、不自由了。庄子所说的人生的逍遥境界就是无牵无挂,人活着,无牵无挂最好,可是很难,难就难在人有情感,有欲望,易为情所困,为欲所牵。所以有多少人就像牛马一样,或像鹰或狗一样,被人羁绊,任人使唤。如果内心如明镜一般清澈透亮,那才是真正自由身。无牵无挂,从更深层面上讲,说的是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一切让人迷失心灵的事情;看破了,才能放下,放下了,才会自在。就当今而言,无牵无挂并非无所事事,对社会人生不尽责任,而是说,该做的事情就得做,还得做到最好;只是做事情时,始终是清净自然的,既不为刻意功名而做,亦不专为一己私利而做,始终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坦然。悠闲的情调该是诗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行住坐卧之间还是有一点悠闲的诗意情调才好。

 

谢豹覆面,犹知自愧;唐鼠易肠,犹知自悔。盖愧悔二字,乃吾人去恶迁善之门,起死回生之路也。人生若无此念头,便是既死之寒灰,已枯之槁木矣。何处讨些生理

 

【注释】

谢豹覆面:传说中一种名叫谢豹的虫子,见人便以两脚遮面如害羞状。

唐鼠易肠:传说中一种名叫唐鼠的鼠,又名易肠鼠,一月三次吐肠。

迁:转到,迁移到。

生理:生,活着,生存。理,道理,原因。

 

【评】

古语道“知耻近乎勇”,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这种行为的赞赏。“勇”就是勇于改过。道德自律产生的羞耻感是人类趋于完善的动力,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荀子说:“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宋代名儒陆九渊说:“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元史·杨忍传》中说,“人有三成人”,其中提到“知羞耻成人”。“知羞耻成人”,关键在于严格的道德自律,强化思想内省。知耻能使人懂得自爱、自重、自尊、自律,使人学会止于礼、合乎情、趋于善、臻于美,使人经常深刻反省、改正缺失。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则说:“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羞耻感在为人处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可见“知耻”并勇于改过,一直都是仁人志士立身做人的宝贵经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法宝。清代学者朱起凤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为没弄清“首施两端”和“首鼠两端”两词通用,而错判学生的作文,遭到众人的奚落。他知羞耻而发愤图强,潜心于词语研究,编成了300多万字的《辞通》,为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举不胜举。连虫豸都知道蒙面遮羞,吐肠悔过,何况是有文化有知识的现代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