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评注选摘(四) 作者:韩希明教授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14-12-04浏览次数:1716

 

《菜根谭》评注选摘(四) 作者:韩希明教授 

闲适

 

昼闲人寂,听数声鸟语悠扬,不觉耳根尽彻;夜静天高,看一片云光舒卷,顿令眼界俱空。

 

【注释】

彻:通达

 

【评】

白天在人声安静的时候悠闲地听听鸟儿鸣唱,悠扬的鸟啼能让人心胸通透;在夜晚宁谧的时候看看高远的天空,看到轻淡的云彩在夜色下舒卷聚散,眼界多么开阔。这是一个自由潇洒的观者,这里所说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游戏。孔子在“志于道、依于仁”的同时,从来也没有忘怀“游于艺”,他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总是一副谨慎之貌,当他闲居在家时,往往“申申如也”,非常放松。甚至,他还认为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动。也许人的忙和闲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自己掌握,重要的是可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悠闲。生活的快乐总是可以自己寻找的,有意义生活绝不应该是单一的忙碌。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取舍和安排。

 

 

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注释】

夭:短命。

 

【评】

如果泼天也似的富贵是费尽心机拼命挣来的,那么虽然得到了想要的财富,实际上失去的更多,实际上是得不偿失。能活过百岁高龄,那该有多少美好的日子啊,可如果是为名为利匆匆忙忙过去的,即便是长寿也跟短命没有什么两样。人们如果欲望太多、太强烈,太多的压力就会接踵而至,生活中就会有种种苦涩的味道。生活应当有一种从容淡定,不要为追求而追求,不要被目标逼到不得喘息的地步。操之过急,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从容淡定则是在搭建更易于接近目标的阶梯,让人缓步上升,实现理想。

 

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注释】

碗茗炉烟:品茶吸烟。古人吸烟用烟袋围炉而品,故名炉烟。

【评】

这里描绘的是最平常不过的文人生活场景:看书,抽烟,喝茶。妙就妙在将它看成是“千载奇逢”和“一生清福”,这是需要一种经历、并且达到了一定境界的。皓首穷经却科场失意的宿儒不可能有这种安然,春风得意的佞臣不屑于这种清福,只有经历过坎坷却能蛰伏于平常的人才能安于这种生活。

蓬茅下诵诗读书,日日与圣贤晤语,谁云贫是病?樽边幕天席地,时时共造化氤氲,孰谓醉非禅?

【注释】

樽罍:均为酒器。

幕天席地:以天为幕,以地为席。

造化:大自然。

氤氲:烟雾弥漫的样子。

【评】

这里显现了一派名士风度。《世说新语》载王孝伯所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读书,饮酒,不因贫穷而自卑,活画出洒脱活泼、自在适性的精神和个性;醉酒,放诞,这里又生动展现心灵的挣扎与精神的分裂。寻求归隐山林、率其天性,“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的及时行乐,凡与个人肉体与精神生命有关的价值,名士都要追求。内心中一方面汲汲于建功立业,盼望在经邦济世的政治活动中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失意之后凸显出对世俗权位、名教礼法的不屑一顾,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追求。向往山林之中的清逸、自在与闲适,盼望在与圣贤的交流中获得高雅的人生,醉是醉了,禅却未必。隐士风流只是表面印象,字里行间蕴藏着的仍然是儒家积极处世、奋发进取的入世情怀。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评】

就像春天这个季节本身对花开花落并不在意一样,一个人自己的遭际周围的人并不一定在意,因此遇到不如意的事不要向别人述说;水暖水寒,只有鱼儿自己知道,遇到心领神会处,还是应该独自欣赏品味。我们常常听到告诫,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善于倾听,那么有没有人想过,要处理好人际关系最好是自己不要一碰到什么事情就急于倾诉。倾诉固然是对别人的信任,可也是给别人增加负担,占用了别人的时间不说,你倒是卸下了思想包袱,你让听你诉说的人扛着?假如身处环境还不是那么祥和,“祸从口出”便成为必然。先定下神来自己想一想,品一品滋味,然后再决定该不该说吧。

 

木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

【评】

这是一种真实的平淡。物质生活条件固然是比较清寒的,但神清气爽,身心愉快。安于清贫并甘于清贫,前提是经历过比清贫更难熬的,比生活的清寒更加难熬的是精神上无人赏识、找不到知音那种难言的孤独,是理想破灭那种彻骨的悲凉,生命的悲剧只有自己欣赏,痛苦只有独自品尝;经历过这样的一种大寂寞、大悲哀,于是将清贫作为安身立命的最佳方式。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米,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一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如何看他不破而怀贪生之虑?如何看他不重而贻虚生之羞?

【注释】

太仓:大粮仓。 太仓稊米,大谷仓中一粒小米,喻极渺小。语出《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贻:遗留

【评】

明代陈白沙曾写过《戒戏歌》告诫人们不要因游戏而虚度光阴:“锣鼓喧天上翠楼,男人扮作女人头。少年容易成衰老,快活何难变困愁。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须知光阴如过隙,莫作等闲去浪游。”人的生命,好比是大谷仓里的一粒小米,是那样渺小;是耀眼的闪电,是那样的短暂;是悬崖上的朽木,处境是那样的险要;是汹涌的大海里的一朵浪花,是那样的稍纵即逝。了解了这些,珍惜生命的怎么能不悲哀,睿智的哲人又怎么能不乐观?按理说这个道理并不艰深,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就是不能看破而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做到长生不老,又怎么还有那么多人不看重自己的一生而白白虚度光阴而留下耻辱?作为生命的个体存在是偶然的,但也是必然的,总之是幸运的,所以必须珍惜;生命的过程是短暂的,但也是漫长的,总之是艰辛的,因而必须正视。生命既然存在了,就要释放出能量,放射出光芒;就要奋拚搏,奉献,用行动来证明生命的存在以及生命的意义。

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为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涣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注释】

涣:散开。

【评】

转换一下思考方式实在是太重要了。假如一味痴迷,原本是快乐的境地也就成了苦海,就像水凝结成了冰块;一旦明白事理,苦海也能成为使自己快乐的地方,就像冰块化成了水。可见到底是苦还是乐,其实往往就是一种情况,痴迷还是彻悟也并不是两种天生的思想,只是转念一想那么简单。纪晓岚曾经引述他的一个门生的故事,这个门生家境贫寒,夏天住在逼仄的住所里热得无法入眠,深以为苦,后来恍惚睡着了,梦见自己到了地狱里,狂风巨浪,巨焰烈火一一经历,醒来之后顿时感觉睡在自己家里的条凳上原来是那样惬意,也就是一转念的意思了。

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一条竹杖挑风月,挑到时也要息肩。

【评】

古今可以握在手中,风月可以用竹杖来挑,大气,形象,精彩!握住了还当放手、挑到时也要息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地宽天高、云深松老、虚无恬淡,好唯美的意境!适当地放松,放怀,享受闲适。生活是从容的,有如悠悠白云; 情趣是高雅的,静对明窗赏月、卧听风雨吟诗;头脑是清醒的,追求成功但不执著,淡泊名利但不舍弃,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闲适是生命一种积极的存在状态,是蓦然回首的追怀中悠然心会的禅意。

闲烹山茗听瓶声,炉内识阴阳之理;漫履楸枰观局戏,手中悟生杀之机。

【注释】

履:踩、踏。

楸枰:棋盘,因多用楸木做,故名。

【评】

闲暇烹茶听听茶壶中的响声,可以从炉中领会阴阳的道理;信步走去观看棋局,能够从每一步棋中悟出生杀的机谋权变。处世的哲理往往就藏在平常的生活现象里,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处处都是增长见识的好地方。刘墉在《人生的棋局》中说:“人生就像是一盘棋,对手就是我们身处的环境有时人能预想几步,乃至几十步之外,早早便做好安排;有的人只能看到几步之外,甚至走一步,想一步。”“棋子总是愈下愈少,人生总是愈来愈短,于是早时落错了子,后来都要加倍苦恼地应付,而棋子一个个地去了,愈是剩下的少,便愈得小心地下,赢,固然漂亮;输,也要撑得久输得少,才有些面子。”

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

【注释】

盆池拳石:比喻空间狭小。

【评】

寻找生活的情趣不在于距离远近、东西多寡,即使在水池和小石头间,也可欣赏到云烟日霞的山水景色、万里山川的气势;在自己家的草窗竹屋之下,也可以享受到清风明月的悠闲情趣,片言只语之内,便仿佛见到了古代圣贤的思想精神,这才是高明之士的眼界,旷达之人的胸襟。这里有点类似于禅宗的“顿悟”,历史上禅宗的祖师明师,有的悟于锄地闻鼓,有的悟于开渠放水,有的悟于过桥跌跤,有的悟于水推石磨等等,都是在生活的一个普通场景下,一个适当的契机点亮了智慧的明灯。禅宗主张的“悟”,是对人生进行深邃洞察反省,在对自然的思索中寻求心灵的安顿,安静地起居,且和所处的环境同化。禅宗体验事物的方法就是直接洞察人们的存在,也就是直接洞察存在本身的秘密,并不求助于文字上的指导,也不依赖于对存在的笃信和对戒律的实践,是一种内在体验的无媒介的获得,是一种诉诸直观的理解方法。禅宗修行,贵在修心。

逸态闲情,惟期自尚,何事外修边幅;清标傲骨,不愿人怜,无劳多买胭脂。

【注释】

惟期自尚:只应自行崇尚。

清标:俊逸的丰采。

怜:爱。

无:通勿,不要。

【评】

如同闲云野鹤一般的神态和举止,只是自己崇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刻意修饰外表呢?俊逸的风采和傲骨,也并不要求别人喜欢,更不用刻意粉饰了。这是一种自由多么放达的生活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种名士派头仅仅是模仿其行为举止肯定是学不像的。阮籍宣称“礼岂为我设耶”,嵇康崇尚“越名教而任自然”“人性以从欲为欢”,正因为他们的过人才华,深厚的底蕴,他们的种种放诞不羁、率性而为才成为独特的名士风度。没有满腹诗书,名士们种种逸事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懒汉的行为,毫无风度可言。

天地景物,如山间之空翠,水上之涟漪,潭中之云影,草际之烟光,月下之花容,风中之柳态。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

【注释】

空翠:天空和植物。

豁人性灵:开阔人们的性情。

【评】

林清玄说过,“在平凡中见真性,在平和的贞静里历经百年还能给我们新的启示。”什么景象是最赏心悦目、怡情适性的?历数天地间的景物,山间的天空和苍翠的草木,水面上的波纹,水潭波心的云影,草叶上蒸腾的雾岚,月光下花的容貌,轻风中柳丝的摇曳,等等,等等。那种若有若无,有时真切有时虚幻的迷蒙之状,一种朦胧宁静的美,这也体现哲人高雅的审美情趣。美妙的自然景色需要恬淡的心境才能领略,这一番天地间的妙境也只有气定神闲才能消受。

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一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

【注释】

几:矮而小的桌子。 
道:道理。

【评】

清风吹拂满室凉爽,连案几上也洒满朗朗清辉,安静地坐着,每一件事物都映照着明净的天宇、敞亮的心田。在野外漫步,陪伴自己的是潺潺流淌的溪水,笼罩着山头的浮云,看到的这些景物无不昭示着生活的哲理,所在的这种环境纯然是空灵的诗意禅境。在动静有致的自然山水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寄寓自己高洁淡雅的情怀,在淡泊的心态中领悟优雅情调的真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清寂空灵的山林和光影明灭的薄雾,淡淡诗情和浅浅的画意,这其中的禅意,也是我们行止匆匆之后值得体味的东西。大凡心有灵性,则一山一水都能使混沌的生命趋于觉醒,这种觉醒看起来好像由外物触发,实际上若无内在的留意,则不能有这样的契机,契机相和才能有如同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里应外合。

 

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须百般计较;书读五车,才分八斗,未闻一日清闲。

【注释】

八尺:床。

啖:吃。

【评】

其实,人的生活最本质的需求并不高,论住,晚间有一张床就可以;论吃,填饱肚子就行,如果这些基本条件能够得到满足,百般计较就没有意义。那些号称读了许多书,很有才华的人,没听说他们有过一天清闲日子的。这是用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来劝说人们平息奔忙操劳之心。当然,人如果仅仅满足于能吃饱穿暖,有一张睡觉的床就够了,那跟动物就没有区别。但是如果整日奔忙不停,甚至迷失了自己,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注释】

逆耳:刺耳,使人听了不高兴的话。

拂心:不顺心。

砥石:指磨刀石。粗石叫砺,细石叫砥。

鸩毒:鸩,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有剧毒,泡入酒中可制成毒药,成为古时候所谓的鸩酒。

【评】

耳中常听些刺耳的忠告,心中常想些不如意的事情,这些都是有助于增长德行和事业的磨刀石。如果听到的每句话都悦耳动听,想起来的每件事都称心如意,那么便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毒酒中了。身处逆境比起身处顺境更能唤起人们的警戒心,摆脱依赖心理。逆境强迫我们去正视自己的生活与生活型态,培养耐心、毅力,鼓起勇气。逆境带来的往往是新生,是崛起,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说:“人类的生命就是从绝望的另一个极端展开的。”当人们身处最恶劣的环境,面临终极的绝望时,没有别的选择,往往能奋力爬出深渊。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注释】

藜口苋肠:藜,植物名,藜科,一年生草本,黄绿色新叶及嫩苗可吃;苋,植物名,苋科,一年生草本,茎叶可供食用。这里指粗茶淡饭。

衮衣玉食:衮衣是古代帝王所穿的龙服,比喻华美的服饰;玉食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衮衣玉食是华服美食的意思,指权贵。

肥甘:美味的东西,比喻物质享受。


【评】

  能享受粗茶淡饭的人,大多具有冰清玉洁的品格;而追求衣着华丽饮食奢侈的人,往往甘心卑躬屈膝。所以,人的高尚志向可从淡泊名利中表现出来,而人的节操也可以从贪图奢侈享受中丧失殆尽。淡泊明志,这是古人一向看重的一种生活态度。不为得失而烦恼,不受物质诱惑,甩开名利的束缚和羁绊,做一个本色的自我,不为俗世所滋扰;淡泊,是相对于贪婪而言的,这是人生追求更高层次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态度。在有了生存基础以后,人们的所求所为便有了许多的选择和不同,能够在利益诱惑面前保持非常人所能拥有的一种淡然,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却也是一般人难以保持的一种境界。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此是涉世一极乐法。

【评】

道路狭窄的地方,要留出一步让别人行走;滋味浓厚的食物,要留下三分给别人品尝,这是人生在世待人接物中取得快乐的最圆满的一种方法。这就是说要处处为别人着想。人字的写法很简单,却寓意深含,一撇一捺,相互支撑。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身的缺陷,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独自完成的,必须需要别人的帮助。社会发展到今天,分工越来越细,整个社会事务和事物本身也越来越复杂化,这都决定了任何个人在完成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要与他人合作。只有合作,只有团结,才有生路。要想与人友好地合作,就必须事事先想到给别人提供方便,与人方便,才能与己方便。

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工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

【注释】

俗情:世俗之人追逐利欲的意念。

增益:增加,积累。

物累:心为外物所困,也就是心中对物的欲望。

圣境:至高境界。

【评】

 做人不一定要成就什么伟大的事业,只要能够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恬淡寡欲,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不追求虚妄之事,就可跻身于名流;做学问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只要能够排除名利的诱惑保持宁静心情,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便可达到圣贤的境界。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就会有太多的压力,也有太多的痛苦,让我们身心疲惫不堪。就名利而言,能够得到而不去拼命争取,已经拥有而不看得过重,这就是一种高雅的超脱。人的一生,名利也好,富贵也好,终生拼搏也好,逍遥自在也好,都是一种选择,都有可以解释的理由。但是需要把握住一定的衡量标准来解释究竟什么是自己满意的充实和幸福。人世间万事百态,法无定法,理无定理,究竟什么叫高远,怎样是名流,大抵各人有各人的标准,但摆脱名利束缚能使人不拘于外物,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进退升迁皆能安然处之,此乃人生的至高境界,可作为衡量的标尺。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注释】

处世:度过世间。这里指一个人的基本做人态度。

张本:为事态的发展预先做的安排。


【评】

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日后更大的进步做好准备:而待人接物能够宽容大度就是有福之人,因为给人家方便实际上是给自己留下日后方便的基础。宽容大度是黏合剂,能容人就是团结各种人,受人拥戴;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结果必是孤家寡人。宽容大度,有利于已,有利于人,更有利于社会。为人处世宜宽厚,虽然有时退让和宽容是建立在自己苦忧的基础上,也应把快乐让给别人。这种做人态度,才是修养品德的方向。“让一步”、“宽一分”待人处世是把苦留给自己,把功名留给别人,这种牺牲精神可以求得自我的精神慰藉,也足以赢得世人的敬重,而这种敬重不也算是自己的收获?

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注释】

当不得:经不起。

矜:骄傲自满。

弥天:满天,形容极大的

【评】

功勋盖世,抵挡不住一个“矜”字,一旦骄傲自负,所有的功劳都会毁掉;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因为谦虚的气度能让人看见别人的优点,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技艺。久而久之,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弥天大罪,抵挡不住一个“悔”字,一朝悔悟,所有的罪孽都会转变。忏悔和自知,能帮助人就走出罪恶的泥沼。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痛苦觉醒之后,就是理性的回归。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注释】

完名美节:完美的名声和高尚的节操。

远害全身:远离祸害,保全性命。

韬光养德:韬光:韬,本义是剑鞘,引申为掩藏。韬光是掩盖光泽,喻掩饰自己的才华。养德:修养品德。

【评】

  完美的名誉和高尚的节操,不应一个人独享,要分一些给别人,才能免招嫉恨而避免灾祸保全性命;耻辱的行为和不利于己的名声,全部推到别人身上是不合适的,自己应该主动承担几分责任,才能收敛锋芒修养品德。科学技术的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商业社会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人和人之间只有合作和谐,才能共同进步,取得双赢。于是有人预言,要在未来的社会中取得成功必须打造自己的黄金人脉就像人体的脉络是为身体各个器官输送血液的管道、没有脉络机体就会死亡那样,人际关系就是支持血液畅通、保持机体鲜活充满生机的脉络,能够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和强壮。个人事业的成功的确是自己打拼的结果,但独木难成林,一滴水聚不成海洋,离开了别人的帮助,事业就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在职场上更要注意人脉的打造和维护。职场上的晋升和未来的发展同样无一不是深厚的人脉背景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注释】

攻:攻击、指责。

恶:指缺点、隐私。

堪受:能否接受。

【评】

在教育设计中,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评价体系等等,一环都不能忽略。批评别人的缺点不要太严厉,要想想别人是否能够承受;教导别人从善不能要求太高,要考虑别人是否能够做到,要让别人觉得便于跟从,不要使其感到太为难。从效果来看,这样做收效将最为明显。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要感德,无怨便是德。

【注释】

邀:求取。

【评】

为人处世不必想方设法去追逐名利,其实只要能够做到不犯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德;帮助别人不能要求别人感恩戴德,没有怨恨就是恩惠。真心才是一种境界,一个人追求的应该不是功德,而是一种精神。帮助别人是真正的给予,并不是为了小恩小惠,或者意图人家的回报,而是行德以诚,以善为本,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养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净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便终身难植嘉苗矣。

【注释】

弟子:同子弟。

匪人:泛指行为不正的人。

【评】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人们还耳熟能详。面对不良风俗对孩子的错误影响,孟母三次搬家,从而“以仁为邻,择善而从”,为孩子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小环境。这个故事证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教育子弟就好像养闺阁中的女儿一样,最重要的是严格管理其生活起居,与人交往要谨慎。一旦结交了品行不端的人,就好像在肥沃的土地中,播下了不良的种子,这样就永远也种不出好的庄稼了。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人们只要能控制社会文化关系及榜样等客观条件,就可促使孩子的社会行为向着社会预期的方向发展。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而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注释】

立身:接人待物,在社会上立足。

尘里振衣:振衣是抖掉衣服上沾染的尘土,在灰尘中抖去尘土会越抖越多。比喻做事没有成效。泥中濯足:在泥水里洗脚,比喻做事白费力气。

超达:超脱流俗,见解高明。

飞蛾投烛:飞蛾接近灯火往往葬身火中,比喻自取灭亡。羝羊触藩:羝,指公羊。藩,指竹蓠笆。《易·大壮》:“羝羊触藩,赢其角。”比喻进退两难之意。

【评】

谁也不会在尘土飞扬的地方想靠拍打而使自己的衣服更加干净,也不会愚蠢到想在泥水里洗干净自己的脚,但是,人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去看问题、想问题,就如同飞扬的尘土中拍打衣服,在泥水中洗脚一样,怎么能够做到超凡脱俗呢?谁都知道飞蛾扑火必定是烧焦了翅膀,公羊光用头去顶撞关住它的篱笆是没有用的,然而,一个人处世,如果遇事不作退一步的打算,就像飞蛾扑火、公羊用角去抵撞篱笆一样,怎么会有安乐的生活呢?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处。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注释】

收拾精神:收拾散漫不能集中的意志。

事功:事业。

实诣:实际的造诣。

吟咏风雅:吟咏,指作诗歌时的低声朗诵。风雅,风流儒雅。

【评】

古今中外,凡有真才实学的学者,都是下了真功夫才求得了真学问,做学问就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致力于研究。如果声称修养道德却偏偏在乎自己的名声和荣誉,必定不会有真正的造诣;如果读书的时候将注意力放在喜欢附庸风雅,吟诗咏文,卖弄风流,必定难以深入,也难以有所收获。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注释】

功:对他人有恩或有帮助。

过:对他人的歉疚或冒犯。

【评】

古代教育偏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人际关系。社会是复杂的,生活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复杂的,因此很多道德说教教人以处世之方。老子主张“以德相交”明确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老子》第四十九章)。要用宽容大度的胸怀去化解人世间的恩恩怨怨自己对别人有过什么帮助和恩德,不要常常挂在嘴上、记在心上,但若是有什么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则应时时反思;别人曾对我有帮助和恩惠一定要牢记在心中,而别人对我有过失就应当及时忘却。成功后或许遭人嫉妒,因为某些利益或许会被人伤害,或许有人处事不公亏待过你,或许有人方式不当让你受委屈,或许有人因势利伤害了你……即便如此也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忿忿不平,无论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别人对自己怎样,这并不是主要的,而最关键的在于一个人如何面对,如何处理,这也是一种考验。当别人做了对自己有些过分的事情,心里就对人家产生怨恨的情绪,总是想着如何以牙还牙,这就是心胸狭窄,目光短浅,不但改变不了目前的处境,反而会使自己失去了很多机会。因此“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能令我们冷静地对待人际间的矛盾,不要冤冤相报,如果有的人有恩于自己,那就更不应该忘记。有这样的胸怀,天地间之间就会充溢着祥和之气。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藉寇兵而赍盗粮矣。

【注释】

心地干净:心性洁白无疵。

窃以济私:偷偷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假以覆短:借名言佳句掩饰自己的过失。

盗粮:《史记·范雎传》:“齐所以大破者,以其所以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盗粮者也。”比喻被敌人所利用。

【评】

读书学古不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修养,更主要的是为了能够治国、治理天下,能够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心地纯洁无瑕的人,才能读诗书,才能够学到古人修养品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恶人读书,适以济恶”,听到古人的一件善事,就用来掩盖自己的缺点,看见善行好事就偷偷地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名言佳句就利用它来掩饰自己的短处,这种行为等于给贼寇供应了兵器,给强盗运送了食物。

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如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如口头禅。立业不思种德。如眼前花。

【注释】

铅椠:铅,铅粉笔;椠,削木为牍。铅椠就代表纸笔。

衣冠盗:偷窃俸禄的官吏。

口头禅:不明禅理,袭取禅家套语以资谈助者,谓之口头禅。

【评】

“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种德”,读书的要有明确的目标,不仅要学习圣贤的思想,而且要懂得读书是为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需求,研读诗书却不洞察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就是一个写字匠;当官却不爱护黎民百姓,不能为人民群众服务,而是只想着如何捞取资本,如何获取更大的权力,如何捞取金钱,就好比是穿官服戴官帽的强盗;只讲学问却不身体力行,就像一个只会口头念经却不通佛理的和尚;追求成功立业却不考虑积累功德,就像眼前的昙花转眼凋谢。

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残编断简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注释】

残篇断简: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此处有物欲杂念之意。

鼓吹:乐名。

真受用:真正的好处。

【评】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篇真正的好文章,可惜都被世俗间庸俗的书籍文章闭住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真正的好乐曲,可惜都被那些妖艳的歌声和淫靡的舞蹈所淹没了。所以,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直接去寻求人心中最自然的本性,这样才能求得真正享用不尽的真学问。这么说当然不无唯心论的局限,实际上作者是想强调人心原本是纯洁、质朴的,但是因为堆积了太多世俗的东西而遮盖了本性,因此,要经常清点内心,不要被喧嚣的世俗之音干扰得失去了最为可贵的东西。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废兴。若以权力得者,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注释】

舒徐:舒,展开。徐,缓慢。这里指从容自然。

盆槛中花盆子和栅栏里的花。

【评】

权力名誉和荣华富贵,人人都渴望得到,但是由于人们获得的途径和渠道是不同的,所以人们得到的名誉地位、荣华富贵也就有区别了,荣华富贵、显赫的名声,如果是通过提高品行和修养所得来,那么就像生长着的漫山遍野的花草,自然会从容开放繁衍不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样的荣华富贵是正当的,是光明磊落的;如果是通过建立功业所换来,那么就像生长在花盆中的花草,有时候会搬来搬去,只要稍一迁移移植,便会因为生长环境的变迁或者繁茂或者枯萎;如果是凭借权势是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来,那么就像插在花瓶中的花草,因为根部并没有并没有深植在土中,凋谢枯萎指日可待。这里是想说明,通过道德致富才是真正长久的,如果利欲熏心,巧取豪夺,终究不会长久。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据《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依阿:胸无定见,曲意逢迎,随声附和,阿谀攀附权贵。

达人:指心胸豁达宽广、智慧高超、眼光远大、通达知命的人。

物外之物:泛指物质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世界。

身后之身:指身死后的名誉。

【评】

安贫乐道的士子,格外强调人格的尊严,作为旁证,蔑视权贵是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第二种方式就是高度评价相关的历史人物。“古来圣贤皆寂寞”,恪守道德者节操者,所受的冷落孤独是一时的;依附迎合权势者,所受的唾弃凄凉则是千年万载的。因此通晓事理的人更看重物质之外的名誉和精神,想到身死之后的名声,宁可忍受一时的孤独寂寞,决不自取万古的凄凉。寂寞并不是人人都能够忍耐的,但是只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心地安宁并乐在其中,那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了。不难感受到,这里饱含着精神上被放逐之后对现实的失望、替自己悲哀之情,这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激励的合理解释。历史上的古圣先贤们不也曾经历过像现在的他们一样孤独寂寞吗?不被他人和社会所理解的委屈,孤军奋战的失望与悲凉,如同置身荒野的难言的寂寞因此似乎可以相对的心平气和一些了。有人说,寂寞是一个人独自舔着伤口,是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结,是需要与不需要别人的时候,都只能自给自足。中国古代士子特别注重自觉的内在道德自修,他们身上总是弥漫着浓郁的道德气息。相对于处于安稳、平庸状态中的大众而言,他们显得头脑清醒、感受敏锐、入世热情、思考与探索积极,大多以清醒者或先觉者的身份活动在历史舞台上,常常能见微知著,明察秋毫,但他们大多是寂寞的。寂寞的原因是他们的生存环境与其理想追求相矛盾,自觉的个体与现实社会以及庸众之间存在着隔膜、分离与对立,而且他们空有报国之志,空怀治国安邦韬略,却常常无法对历史发展施加自己的影响;他们思想高远,却深陷于现实的泥潭无力自拔。但是,将寂寞上升到到道德的境界,就有一种神圣的自尊和崇高在心中升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其穷愁寂寞之恨了。这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寂寞的情感体验,既排解了他们无尽的愁苦和感伤,同时也深寓着自守高洁的宁静与神圣,体现了自我人格的塑造与提升。



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事,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注释】

时和:气候暖和。

好色:美景。

啭:鸟的叫声。这里是啼叫的意思。

头角:比喻才华出众,一般说成“崭露头角”。

【评】

春天来临时,风和日丽,花草树木争奇斗艳,花儿尚且铺展出一片五彩缤纷的色彩,鸟儿尚且发出婉转动听的鸣叫;一个读书人如果很幸运,能通过努力侥幸出人头地,又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却不思考为后世写下不朽的篇章,为世间多做几件善事,那么他即使能活到百岁,也宛如没有在世上活过一天一样。肉体生命注定要消亡,精神生命却可以不朽,儒家倡导通过对“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追求来实现死亡超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不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现代解读可以理解为“做人、做事、做文章”。一个人,可能做不成大事,但不可以不做事;可能做不成许多事,但不可以不努力做成几件事。人的肉体尽管消逝了,但是功名尚在,言论尚存,道德修养已成,造就的精神生命可以获得永生,这样才能说是善终,是安息,这才是最大的幸福。

 


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注释】

心体:智慧和良心。

暗室:隐密的地方。

暗昧:昧,暗。暗昧指阴险见不得人。

【评】

“古人说:“千年暗室,一灯能明。”心地光明磊落,即使是在黑暗的屋子里,心地仍然光明,也如头顶明亮的天空;心地邪恶不正,即使在青天白日下,也会阴森的厉鬼缠身那样惶惶不安。“心地须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光明磊落,心地坦然自若,而是心里充满了阴暗的念头,心怀鬼胎,必然也会使自己不得安宁,天天总是存着这样的念头,这样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忧,不知不饥不寒之忧为更甚。

【注释】

名位:名,名声、名望。位,官位、爵位。

【评】

 人们只知道有了名声地位是一种快乐,殊不知那种没有名声地位牵累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才是最真实的。一般人只知道挨饿受冻是令人忧虑的事,殊不知那些虽无饥寒之苦却精神空虚忧愁的人更为痛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幸福怎能够用金钱衡量的道理,谁都不愿意“穷得只剩下钱了”,因为在天下所有类型的贫穷中,这种“穷”简直无可救药,只有这种穷才是最令人悲哀的。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公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

【注释】

惺惺:清醒、机警。

【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事物的外部矛盾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耳闻目睹是外因,情欲意识是内因,只要人们时刻保持思想清醒,就能抵御一切不良外因的诱惑、不犯错误。耳朵听到的绝妙音响,眼睛看到的美色,这些外界诱惑都好比是外来的盗贼,心中的情感和欲念这些都好比是潜藏在人内心世界中的盗贼。可是只要灵魂保持正直清醒,在好比是在家里堂中央坐得稳稳当当,不受诱惑,保持一片纯净的心境,那么这些使人受到诱惑的感受和心理都能化作帮助自己培养正直品德的好帮手。这里显然是对“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的反拨。老子主张节欲寡欲,《老子》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老子以“腹”代表简单清静的生活;以“目”代表巧伪多欲,而结果却过的是“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的生活,“为腹”就是无欲的生活,“不为目”就是不为多欲的生活。古代士子崇尚精神自由而轻物质享受,决不主张为了物质享受而牺牲精神自由,一再强调安贫乐道,这个“道”,就是道义,也就是“独坐中堂”。“惺惺不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知足”。一个人如果真正懂得正当欲望是有限的,而且还懂得只有满足正当欲望才是必需和有益的这个道理,他就会发自内心地知足常乐。这也就是《文子·上礼》所说的:“故知其无所用,虽贪者皆辞之;不知其无所用,廉者不能让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未尝非欲也。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无用于己,万物变为尘垢矣!” 在生活欲望不可能满足的情况下,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士子在贫困之中依然生活得轻松愉快,尽量在困窘的物质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知足必然导致贪婪,贪婪必然导致争夺,争夺不可避免会带来灾祸和耻辱。《老子》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因此,能做到安贫乐道、与世无争,就能躲过凶险尘世的罗网,免遭无妄之灾,免受无妄之辱,得以自适其性、逍遥于世。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评】

风吹过稀疏的竹林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风过之后,竹林又依然归于寂静,而不会将声响留下;大雁飞过寒冷的潭水,潭面映出大雁的身影,可是雁儿飞过之后,潭而依然平静一片,不会留下大雁的身影。所以君子临事之时才会显现出本来的心性,可是事情处理完后心中也恢复了平静。人们经历过的事情,好像刮过去的一阵风,刮过之后连它的影子都不留下,即使是留在记忆里的东西,也会随着时间在流逝而消失了,无须妄念纷纷,烦恼重重,不要牵挂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才能逍遥自在,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才善于平衡自己的心态。善于遗忘是一种能力,一种涵养,一种境界,比如,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曾有过的辉煌,已经过去了的某一段感情,等等等等,及时清除出去,便心胸豁然,心智清爽。

 

闲中不放过,忙中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中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中有受用。

【注释】

受用:受益。

【评】

充足的准备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人生需要谋略、计划。空闲时的光阴不白白放过,为日后的生活和工作做一些准备工作,等到忙碌紧张之时,就能从中受益;安闲无事时不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等到大张旗鼓地行动起来时便会从中获利;背地里不做对不起良心、见不得人的事,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就能受益无穷。机遇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所谓机遇,实际上是谋略之中可预料的某种境遇,只有事先对机遇有充分的预测和准备,才可能收获机遇带来的惊喜。人生的谋划,使有限的生命安排的既充实又辉煌,生命的长度虽然不能有自己决定,如何加深自己的生命的厚度的主动权却在自己手上,要想使自己的生命厚重有成就,就要详细扎实地为人生制定计划,并踏踏实实地履行这个计划。

 

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当面错过。

【注释】

挽:牵引,拉。

【评】

人不可能没有一丝的私心杂念,如果说人人没有什么欲念,并且坚定得就像泰山那样不可动摇,那是不现实的。有私欲的念头并不可怕,在念头刚刚产生时,一发觉这个念头是个人邪恶欲望的膨胀,便马上用理智将这种欲念拉到正路上来。邪念一产生就发觉它,一发觉就转变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关头,也就是说这是起死回生的关头,如果我们失去了“临崖勒马,起死回生”的机会,那么就不会再有挽回的余地了,这个时候就是将祸害转变为福分、将死亡转变为生机的重要关头,千万不能轻易放过。

真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险人著意避祸,天即就著意中夺其魂。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注释】

险人:行为不正的小人。险:邪妄。

【评】

老百姓喜欢说“老天有眼”,其实并不全是迷信。“老天”实际上就是民心、民意,公德,公理。“老天有眼”,通常还有别的一些意义类似的熟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好人一生平安”,“生活不会亏待珍惜生活的人”等等。一个意志坚定内心贞洁的人,虽然并不用心去为自己求取福分,可是上天却在他无意之间引导他完成自己的心愿;阴险邪恶的小人虽然用尽心机去躲避灾祸的惩罚,可是上天却偏在他着意逃避之处夺走他的魂灵使其蒙受灾难。由此可见,上天的玄机极其奥妙、神奇莫测,人类平凡无奇的智慧在上天面前实在无计可施。人生路漫漫,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只要是强者,就一定会走出一条阳光明媚的大道。这也是天意,不可违。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仕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种德:行善积德。

【注释】

仕夫:为官者。

【评】

所谓尊严,就是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什么样的人才有尊严?显赫的地位、高贵的身份可绐人以特定的尊严,然而,未必是真正的尊严。一个平民老百姓如果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广积恩德广施恩惠,他虽然没有公卿相国的名位,却同样受到世人景仰;那些做官当老爷的人如果只是一味地争夺权势卖弄恩宠,虽然有着公卿爵位,却像一个讨饭的乞丐一样可悲。位高权重的贪官奸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者,算是威严了,却遭千古唾骂;这里说的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才有真正的尊严。

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若小人之自新。

【注释】

诈善:虚伪的善行。

【评】

身为君子却具有伪善的恶行,那么他们的行为与邪恶的小人作恶多端没有什么两样;伪君子的可怕之处就是他们往往让你在没有防备的状态下受到伤害,他们的身份颇具欺骗性,可能是乐善好施的达官贵人,可能是和蔼可亲的顶头上司,可能是忠心耿耿的手下亲信,甚至可能是与你肝胆相照的生死之交。伪君子的杀伤力其实大于面目清楚、公开的邪恶小人。一向仁义的正人君子如果放弃自己的志向落入浊流,那还不如一个改过自新的小人。小人悔过,说明他明理,明理之后幡然改进,给人以希望;君子从恶,并非是不明理,明理尚且堕落,这是非常可怕的。

 

生长富贵丛中的,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焚。

【评】

从小生长在富贵之中的人,物质享受方面可说应有尽有,因此就会养成各种不良嗜好和喜欢作威作福的个性。优越的环境助长着他们的欲望,像猛火一样强烈,他们的权势像烈焰一样灼人。如果不时时给他们一些清醒的观念加以调和,即使这些欲望和权势的火焰不会祸及他人,也会把他们自己烧死。这里将物欲与道德修行绝对对立。关于得到修行,几乎各家学派都提倡“寡欲”,要求人们消除贪婪之心,关注现实提倡节俭、勤苦或是追求内心清静不为外物所累。如果人们不能去掉物欲的蔽塞那就有可能因物而丧心、丧己、丧失天理自取灭亡。追求物欲就丧失了天理忘掉物欲就能得天理而存善性。如果人人都去掉“耳目口腹之欲”做到“寡之又寡”以至于无欲,那么本然的善性就能发挥出来了。面对现实的无奈与恐惧,有良知的士子在有关立德的劝说无效之后,不是积极地干预生活而是希望脱离生活,要求精神独立以退后谦下为追求目标,转而对自身进行思索、探求。这种探求探索的结果是反对贪欲追求情欲寡浅、与世无争,体现为养生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升华。似乎只要从内在的素质上进行修炼达到“情欲寡浅”的地步那么人世间争战不休贪婪掠夺的行为也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了,这种努力在那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颇有悲怆气息。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注释】

本然:本来如此。

【评】

雄山大川为我们呈现令人惊叹的美景,可其实不过是它的本真和自然,做得最妙的文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表达得恰到好处;人的品德修炼到最高尚的境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表现出人最善良的本性。“真”是一切良好品行中的最高境界。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散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评】

古人的哲学,是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到极致,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超过一定的限度。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即使是可口的美味的山珍海味,吃得太多也等于伤害肠胃的毒药,如果只吃五分饱便会安然无恙;令人称心满意的事情,其实也会引诱人走向身败名裂,只享受五分便不至于追悔莫及。这里说的其实是哲学中的量变和质变问题,保持清醒头脑,任何事情做到适度,这种生活哲理对于现代人依然适用。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注释】

万古:比喻时间长。

【评】

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识是一种复杂的情感生命体验就是主体自我对客观世界的体认与感悟生命意识就是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识,既包括浅层的生命本体观即囿于个体乃至群体生命本身性质的认知更包括深层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与把握即自觉探求生命的根本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与永恒力求实现生命的理想境界。几乎所有的哲人都发现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有限天地无穷阴阳相因而人生无常生命短促;他们都因为天地无限而人生短暂发出过慨叹。对于生与死的观照,士子往往流露出忧郁、感伤、灰暗、阴冷的情调,这折射出他们所处的社会沉闷黑暗,不仅仕途无路前途渺茫甚至连谋生都很艰难,生命都没有保障。而死亡是一种生命的消退生者的缺失它揭示着人生的虚无;这样的处境使得士子于对生命有限和生存价值有深刻体认与哲思感悟。正因为人类必然要死亡,才引发人们对长生的幻想对死亡的本能恐惧导致了人类悲哀情绪的勃发经受着生死焦虑的煎熬。天地能够万古长存,可是人的生命却不可再次获得新生;人的一生再长只有百年光景,是很容易就消逝了的。有幸生活在世界上,不能不知道拥有生命的乐趣,也不能不提醒自己不要虚度时光。这应该是比较积极的人生态度。儒家经典《论语》把生命看作实现理想的载体,主张惜生养生的目的是要实现“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论语》认为,“仁”者所以能“寿”,是因为“仁者不忧”《子罕篇》)。具有“仁”的高尚品德的君子,就会胸怀坦荡、“不忧不惧”(《颜渊篇》)、谦虚和乐、“泰而不骄”(《子路篇》),即使在身处逆境中,也可以保持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论语》始终把道德修养置于养生的中心位置,重视人格修养,也不排斥锻炼身体和雅趣怡情,讲求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论语》还认为,修德行仁固然可以长寿,但这只是仁者追求的一个方面,“仁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为维护精神层面的“仁”而献出生命,似乎有悖于长生的初衷,但却达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长寿,即精神上的永垂不朽。这就把“贵生”和“义死”辩证地统一起来,体现了儒学对生命社会价值的重视。

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注释】

剀切:直接了当。

优游:模棱两可。

【评】

面对父兄或骨肉至亲之间发生意料不到的变故,应该保持镇定沉着,绝不可感情用事采取激烈的态度;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遇到朋友有过失,应该态度诚恳地规劝,不宜得过且过地让他错下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很多人恰恰是相反的,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有的还是领导,面对工作足智多谋,处惊不变,沉着镇定,可是面对家庭的变故却手足无措,方寸大乱,由此我们体会到古人为什么会把“齐家”作为道德修养的第二种成熟境界。对待朋友,很多人客客气气,虽然绝不落井下石,但总不大愿意伤了和气,所以人们常常慨叹“诤友”难得。

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注释】

怠荒:懒惰、颓丧、不上进。

【评】

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做人处事即使在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疏忽遗漏;古人相信,鬼神的监察无时不在,无所不在,所以在无人所见的地方也要心地正直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情;月有阴晴圆缺,时运有盛有衰,在遇到潦倒窘迫的境地时也不丧失进取之心,这样才能算是个真正的英雄好汉。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之操。

 

【评】

儒家相信,道德的力量完全可以克服生活中种种简陋造成的种种困难,消解困窘的物质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并且还能乐在其中。能否经受住艰苦生活的考验,甘于贫寒,持守节操,一向是区分道德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准。人有猎奇的心理,这是天性,但总喜欢喜欢标新立异、行为怪诞不经的人,必然不会有高深的学问和卓越的见识;一个人刻苦潜修名节、特立独行,也一定是有长久不变的操守才耐受得住。这就是安道苦节。“安道苦节”出自萧统《陶渊明集序》:“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隆,孰能如此乎!” 顺乎天性、剀切直言的敦厚士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里,常常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可贵的是,要能在身处逆境或穷困时,内心抱定的安贫乐道态度,坚持“安道苦节”,淡泊自然,在逆境中调适自己的心境,在宁静救赎心灵,以淡泊修身养性,处贫而乐,处困而安,在大自然的清风明月中求得身心的安然与舒恬,这里没有羁绊,没有喧哗,有的只是精神上的从容淡定与心灵上的安静自在,可是,寂寞,冷清,贫寒。中国古代有多少士子,就是这样远离凡俗,守护着独立高尚的人格,追求着生命的“大道”。

当怒火欲水正腾沸时,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得是谁,犯着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知真君子矣。

【评】

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而人的欲望又是无止境的,当一个人怒火燃烧或欲火上升的时候,人往往不能克制自己,明知不对,但又偏偏去违犯。知道这个道理的是谁?明知故犯的又是谁?若这时能够冷静下来,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在这紧要关头猛然觉悟,转变念头,那么再邪恶的魔鬼也会变成慈祥的圣人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我,这种时候,战胜自我,便无往而不胜。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者。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者。二语并存,精明浑厚矣。

【注释】

逆:预先。

【评】

人际关系的复杂在于各人心态不同,动机不同。知人处世,首先要光明磊落,心地坦荡,还要善于观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用来告诫那些思虑不周警惕性不高的人;宁可受到别人的欺骗,也不揣摩别人的机诈之心,这是用来劝戒那些警惕性过高、想得太细的人。与人交往能做到这两点,便能够思虑精明且心地浑厚了。“诚”、“信”被儒学看成是天地之道为人之本。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之间却存在着互不信任的防范心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表现了对他人的不信任,强调的是单方面自我守信想要通过“正己正人”的途径来取信于人却缺乏相互间的信任,不能信赖他人;儒家宣扬人性本善,却并不鼓励在对他人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给予别人信任而是谨慎地“察言观色”。为了理想中的“义”不可因为“利”而有“害人之心”但为了维护现实中自己的“利”又不可仅因为“义”而毫不设防。这种自我守信和不信他人并存的思想,实际上使人际信任陷入了两难困境,将导致交际动机降低,采取回避式社会行为并产生社交焦虑感。” 看上去“害人之心”和“防人之心”不会有损德行,实际上如果常存“防人之心”,以诚相待的诚意就大打折扣 “诚信”渐趋衰退,而“害人之心”也会悄然抬头。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不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评】

要明辨是非,不要因为大多数人的疑虑、非议而杜绝个别人的正确意见;不要凭着自己的好恶、意愿而对别人的建议置之不理;不要因为谋取个人的私利而损害整体利益;不要借助公众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心,发泄自己的不满。有不同意见是好事,鸦雀无声就不妙,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意见对作出正确决策的作用最大,因为批评意见可以使我们头脑更清醒,更加重视那些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利于把方案做得更加周全,避免决策失误。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从临深履薄中操出。

【注释】

临深履薄:面临深渊脚踏薄冰,比喻做事非常谨慎小心。

【评】

贫寒,锤炼人的心志,激发人的斗志,提升人的博志。贫寒,是一种磨练,是一种机遇。青天白日般光明磊落的节操义气,是由贫寒恶劣的生活培养出来的;贫寒者要想成功,从弱走向强,从贫困走向富裕,需要付出的比平常人更多,得到的煅炼也当然更多。历史上有很多的成功者,都是贫寒者。既然“志于道”、“以天下为己任”,必然会看轻功名富贵,形成淡泊处世态度。扭转乾坤的宏伟策略,是从认真谨慎磨炼出来的。有过艰辛的经历,经受过艰险,能够积累经验,亦能煅炼心智。

功过不宜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

【注释】

惰隳:偷懒而不求上进。

携贰之志:携贰,指有疑心,不相亲附。

【评】

作为管理者,要奖惩分明,下属的功劳和过失不应有一点混淆,如果混淆则使人们产生懒惰而不求上进;这里说的是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别人的恩情和仇怨自己心里有数就可以了,不要在因此在表面上表现爱憎喜好表现得太分明,如果太分明则会使人们离心离德,怀有背叛之心;这是深藏不露、城府很深的姿态,需要居高临下、看透尘世间种种的视角。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注释】

魍魉:迷信传说中的一种怪物。

【评】

德才兼备”一向是中国社会公认的人才评价标准,是中国社会传统人才观的精髓。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一个人才能的主人,而才能只是一个人品德的奴婢。有才无德的人作的恶通常会更大,对人类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更加厉害。如果一个人只有才干学识却缺乏品德修养,就好像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由奴婢当家,这又哪能不胡作非为、狂妄嚣张的呢?古人“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并不是将“德”与“才”等量齐观而是特别重视“德”对“才”的统帅和主导作用。姜尚最早、最系统地提出了在辨别人才上一整套办法,称为“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危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六韬》中的“六守”观人、知人之法:“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以考察人才在仁、义、忠、信、勇、谋等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吕氏春秋》则提出“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主张以“通、贵、富、听、止、习、穷、贱”和“喜、乐、怒、惧、哀、苦”等“八观六验”之法来考察、检验人才。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为“德”与“才”这样定义“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之谓‘圣人’才德兼亡之谓‘愚人’德胜才之谓‘君子’才胜德之谓‘小人’”。朱元璋下诏求天下贤才强调“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以德为先的用人思想以金科玉律的形式昭告天下,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时。群信不以彼易此也。

【评】

事业和文章都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但人的精神却可以亘古不变;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移,只有高尚的气节却能千年不朽。所以,一个道德学问都很高尚的君子不可以追求一时的事业功名而不去树立永恒的精神气节。通过对“三不朽”的追求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这里透出了浓重的儒学文化气息。肉体生命是注定消亡,精神生命可以实现不朽儒学文化坚信人的精神生命是存在的,它不受肉体的束缚既可游于无限的空间又可回溯和前行于无穷的时间是一种真正的具有超越性的东西。在儒学经典中最早谈到不朽的是在《国语》中“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晋语八》)这句话主要指言论给人带来的不朽。而更经典的则是《左传》中对不朽的详细探讨。《襄公二十四年》记载了范宣子和叔孙豹的一段对话“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 ’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 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叔孙豹认为范宣子家族世代受封只能说是世禄而非不朽。要立德、立功、立言才是真正的不朽。可见“三不朽”从个人对社会群体的贡献和社会、民众对个人的评价着眼,从历史的未来着眼,从精神的影响和不朽着眼,以此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痕迹,这是一种精英的价值观和死亡超越之法。有了这样的人生价值观,就有了奋斗的动力。“三不朽”精神的实质是要求人们跳出“生”的局限,用死后可能的精神性、观念性的所得来鞭策自己对现有的人生做出选择。同时,对“三不朽”的追求以实现对死亡的超越需要一定的身份地位的支撑,对于身处社会底层的贫寒士子显得过于高远,而“立德”是三不朽中相对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的不朽方式。按照儒学精神范式的设计,“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成为受大众景仰认可的道德楷模是可以由自己塑造的,因此讲究气节和操行就成为士子努力达到“不朽”的可行方案。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注释】

血气:这里指感情。

【评】

自诩节操和正气高洁超凡脱俗,文章技艺格调非同凡响,如果不是用德性来贯穿其中,那么所谓的超凡脱俗终究只不过是血气冲动时的个人感情,所谓的非同凡响只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罢了。这里的德性是指人对自身内在品质的追求。人的德性世界由文化认知、文化情感、文化信念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德性的生成和发展不仅受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更受到文化历史环境的制约和熏陶。就品德而言,德性是一种文化信念,德性就是对某种文化模式、文化理想的正确性和正义性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笃信以及由此产生的履行道德规则的强烈责任感。就精神产品而言,德性是一种文化情感。文化情感是人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生活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包括喜、怒、忧、惧、爱、憎等。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形态的情感是人们对文化客观性长期体验生成的结果。积极的文化情感与正确的德性认识相联系它能给人自豪催人奋进。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心者修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评】

以事物或现象相同或差异为依据,以“类”推之的“推类”,是中国古代哲人广泛运用的一种推理论说形式和思维方法。它是影响文人学士的艺术手法也是思想家们用来阐发自家思想和主张的重要手段。被儒家学者尊奉为“亚圣”的孟子在阐发其政治伦理思想时就大量运用了推类的思维方法,这里的一段话也正是用了这种方法。高尚美好的品德是一切事业的根基,正如盖房子一样,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就不可能修建坚固而耐用的房屋。善良的心地是一个宗族子孙兴旺万代长久的最根本原因,就像栽花种树一样,如果没有种下根基,就不可能有繁花似锦、枝叶茂盛的景象。后面一句是从因果报应的角度劝人为善。将生死祸福与因果报应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是人们对于理解社会历史规律、改变不合理现实的技穷,但却成为道德宣教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思想家所论述的政治伦理主张大部分都是在因果报应框架的谈说论辩中展现和张扬的。

道是一件公众的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的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注释】

公众物事:指社会大众的事。

接引:迎接、引导。

【评】

真理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去追求和探索的事情,而人人性情不同,应该随着个人的性情来加以引导;做学问就像每个人吃的家常便饭那样普通,普遍性中又有着个性差异,应该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有所谨慎和警惕。从古代通俗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度引不同弟子的方法亦各各不一。佛教经典记载观音大士,周游法界,常以种种善巧和方便度化众生,道教中吕洞宾度人成仙,也是设置种种方法;成佛和成仙,因个人不同具体情况而不同,有的要吃尽千辛万苦,可是有的人却是无意中得道成仙。越是平常普通的生活中越是隐藏着生活的真谛,也正是普通平常的生活中又往往潜伏着致命的危机,普通的饭食不可能致死人命,但一些重大疾患也正是在普通平常的生活当中日积月累而生成的,纵然是可以充饥果腹的饭菜也会成为杀人凶器,因此不可一事不当心。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尅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

【评】

宽大仁厚的人,就像温暖和煦的春风,能让接触到的万物充满生机;因为这样的人,一定是胸怀社稷,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人,一事当前,肯定是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这样的人是符合儒学理想的“君子”。孟子则将仁德纳入更为具体的日常道德生活中来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梁惠王上》) 。这些虽然是在谈论“仁政”时对王者的劝诫但对普通百姓关于“做人”的日常伦理观念却具有更大更普遍的指导意义“君子”并不能仅仅只满足于个人的“爱人”之举还应当鼓励、帮助他人行善做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做人以仁”不但是对个人自身的要求而且还包括对要求他人遵循这一准则的引导与劝勉。一个狭窄刻薄的人,总是为自己打算,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就像呼啸阴冷的冰雪,万物遭到它的摧残会枯萎凋谢。一个人首先要告诫自己不能这样为人,如果身边有这样的人自己又无法感化,那么,远远避开方为上策。

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贪;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哉!

【评】

一个被舆论而不是被自己的行为毁损的人常常会感到最大的悲哀被自己的行为毁损这是咎由自取被人为操控的舆论毁损则是极大的不公,然而这种不公平现象却屡见不鲜:勤奋的人十分辛劳以此培养自己的德性和义理,而世人偏偏假借勤奋的名义孜孜以求满足贪欲;俭朴的人对财物和金钱都很淡泊,但是世人偏偏打着俭朴的幌子来掩饰自己的吝啬。君子修身立德的标准,却成了市井小人营私谋利的工具,真是可惜啊!无论哪一个时代,都有这么一种人将虚伪文化把玩得炉火纯青拿捏得恰到好处,这就是骗子。骗,就是做假,以此达到谋取利益的目的。骗术之所以能够在世世代代得以流传,因为它常常与人类的智慧十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体现为真与假的矛盾以及辩证与统一。骗与诚,与中国文化同源同根,共生共长。自古以来,诚实被中国主流文化规范为崇高的道德,但由于骗文化与诚文化相生相长,相辅相成,因而骗文化在演变中,很善于从主流文化中获得文化生长的要素,丰富自己,装扮自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得好在人类理性终止的地方, 人类的主体实践还有无穷的活动空间思想者的思辨在主体实践面前又是多么的苍白

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

【评】

关于做官,有两句格言说:“只有公正才能清明,只有廉洁才能威严。”做官的人,只有大公无私,清正廉明,才能够明确是非观念,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不至于犯错误,只有廉洁清白的人,不为自己谋取私利,这样才能树立威信,能够得到别人的拥护。关于治家也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一家人要有宽恕的心胸,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家人和蔼可亲,这样才能够使全家人心平气和,和睦相处,能够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才能使全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磨砺当如百炼之金,急就者非邃养施为宜。似千钧之弩,轻发者无宏功。

【评】

磨砺自己的意志应当像炼钢一样,反复锻炼才能练出好钢,急于求成的人,不可能有高深的修养;做事就像使用千钧之力的弓弩一样,经过努力才拉得动,这样才能射得很远,轻易能拉动的弓,箭一定射不到多远;如果轻轻松松地做事,就不可能建立宏大的功业。这里说的一是要有时间的保证,二是要有反复、多次、经久的努力。即便是农民种地,也知道春天播种后不能马上看到结果,要等到秋天后才能有收成。撒下种子只是个开端,要等它发芽、成长,这期间,需要辛勤的灌溉、除草、杀虫等等,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因果关系是存在着时间差的。反复则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一次次从新的起点出发。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评】

道德修行有两怕:对于德高望重的人不能不敬畏,因为畏惧德行高尚的人就不会有放纵轻浮的想法;对于平民百姓也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因为畏惧平民百姓就不会有豪强蛮横的恶名。有了这样两怕,就不怕不能成为好人了。这里所说的是基于道德自律基础上的“他律”。“大人”是一种道德标准、道德规范,一种外在的引导。“小民”代表着舆论的压力,赫胥黎说过,人们所真正害怕的不是法律,而是别人的议论。某种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信奉,形成强大社会舆论,这种舆论可能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赞扬或谴责,形成现代意义上所谓的“道德法庭”,促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可乘喜而轻诺,不可因醉而生瞋,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鲜终。

【评】

自古以来“做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重要日常伦理观念,意思就是在中国人所说的五种人伦关系环境中按照某种适当的方式做事情。处理这些关系时,按照适当的方式做事情被看作是合德性的不按这种方式做事情被看作是没有德性的甚至会被当成是行为上的劣迹。“做人”的观念关注的主要不是高尚或卓越而是某些基础的德性。做人的难处,就在那些特别放松、特别疲劳时也不能松懈对自己的克制。不要在高兴时,不加考虑,随便对人许诺;不要在醉酒时,不加控制发泄愤怒,不要在疲劳时,放任疏懒,做事有始无终。这里道出了人生的关键词:沉稳,理智,清清白白做人。“清清白白做人”是一条古训要求在日常事务上注意维护自己的清白使之不受玷污。清白”并不意味要做出伟大的事业,日常生活琐事中没有劣迹就足矣。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注释】

身外之身:此指佛家所说的真如自性。

【评】

自身存在无穷大的时空之中,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与审视用一种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面对眼前的一切静听夜阑人静从寺院远处传来的钟声,可以把我们从人生的大梦中唤醒;平静坦然中拥有了智者的视域细看清澈的潭水中倒映的月影,可以亲见幻躯之外的真如自性。静和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自有其特殊的禅静意味,更多的是表示心静而不仅仅是景静,以明镜般的心涵容万物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当事情来时以完全自然的态度去顺应、随波逐流当事情过去时心境便恢复到本来的空明主体几乎消失了自觉消失在观照对象中,如苏轼诗所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静。”这是在阅读自己,阅读内心,这种静夜的反省,强调了自我体悟,对于当今滚滚红尘中终日急急奔走的人们,实在是太有必要。禅宗用“悟”来表示人生从不自由到自由的根本转变禅悟经验存在于语言之外是非语言的感性经验形式。内心的空静,神游于万物之间的空静情愫,既合道家的心游万仞,又合远离利害、超然物外的佛家虚空静灵。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英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皆有会心处。

【注释】

玲珑:这里指光明磊落。

【评】

这里体现了以自然为宗的思想。鸟的声音和虫儿的鸣叫,是大自然在传达人心中的秘密;花的艳丽和草的翠绿都是色彩华美地阐明道理,这种景象带给人们天高任鸟飞,水阔凭鱼跃的清心享受更令人在悟道求学的心路历程中悟出“万化自然太虚何说”的玄要妙旨:学者要心灵透彻,胸怀光明,在精神释放与万化冥合的自然状态中“人心”进入到“自然”的境界,这样接触万物才能心领神会,才能从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得到真正的启迪。古之善学者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自然”即天然、非人为的本然状态,遵循天地万物自然之道的规律尽量摆脱外物的束缚在人生与为学上达到与自然同乎一体的自由境界。这样能适意畅神、安于本性。白沙在《示湛雨》中积一生所得倾囊以授“有学无学有觉无觉。千金一瓠万金一诺。于维圣训先难后获。天命流行真机活泼。水到渠成鸢飞鱼跃。得山莫杖临济莫喝。万化自然太虚何说绣罗一方金针谁掇”,不仅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天命流行,真机活泼”的宇宙论旨趣而且引领我们进入“水到渠成鸢飞鱼跃”的治学境界。学者当以自然为宗,一定要着意领会“即心观妙”,即“观于天地日月晦明山川流峙四时所以运行万物所以化生无非在我之极。而思握其枢机端其行绥行乎日用事物之中以与之无穷”,这才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真境界。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礼,多出机心。

【评】

节俭和奢侈一向是道德领域内的两个集大成的对立准则,节俭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共同拥有的德行,奢侈是所有邪恶的品性中最为邪恶的,古人认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源于俭朴的生活,只有这样为人才可以“明志”、“致远”。但古人又一向讲究凡事均有度。节俭是美德,但过分节俭则是吝啬,是斤斤计较得失的鄙俗,反而有伤正道。节俭的理财方式很实用也很重要,但到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份上,人生便无甚意味了。同样的道理,谦让是美好的品行,但过分谦让就成了讨好谄媚,是伪装出的恭敬,多出自阴险狡诈的用心。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评】

对于不合意的事不要感到忧心忡忡,对于让人高兴的事不要欣喜若狂,处于长久的安定不要因此丢失忧患意识,对于面前的困难不要畏惧害怕。面对高兴的事,面对愤怒的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的涵养怎么样,能做到大喜临门不张扬,无故加之而不怒,这要有很远大的志向有很宽广的襟怀才做得到

饮宴之乐多,不是个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个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工。

【注释】

习:习惯。

士子:指读书人或学生。

【评】

先从生活习惯和爱好说起:经常宴请宾客饮酒作乐的,不会是个正派人家,喜欢淫靡音乐和华丽服饰的,不是个正经读书人;然后在生活态度上升一步:对于名声地位非常看重的,不是个好官吏。耽乐酒色迷恋轻歌曼舞这些都是在传统历史文化中一再被否定了的行为人们常说玩物必然丧志,事实上丧志者必然喜欢玩物。“贫贱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在消融了意义的世界里人们对感官刺激的追求会达到近乎迷狂的程度,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标志着人们以肯定追求享乐、狂欢的方式走向了末世的荒诞。一旦彻底否定历史功业、人生理想、人生事业,又容易走入对现实世俗生活享受、甚至沉迷酒色、浪费生命,这一表明俗世人们的脆弱与浮躁如何面对来自现实社会的种种逼迫与诱惑如何正确对待国家的安危与个人的穷通得失有抱负有理想的士子应当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与责任不能动摇自己的人生信仰与理念只有始终坚持乐观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不断扩展胸襟怀抱强健精神气骨为社会为人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才是正确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境界。

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浓艳的滋味短,清淡一分自悠长一分。

【注释】

争先:此指争强好胜。

【评】

  这里说的是人生需要做减法,减去奢侈的欲望,减去心灵的负担,减去环境的纷扰,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能让我们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沉重,更能减去不该早生的华发。大家争先恐后,道路就因拥挤而变得狭窄,如果能够退后一步,道路自然就会宽广一步;追求浓艳华丽,那么享受到的滋味就会缩短,如果清淡一些,趣味反而更加悠久。会做并且愿意做好人生的减法,是成熟的标志。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便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著,俗境是仙都;心有系牵,乐境成悲地。

【注释】

营:迷惑。

【评】

心态决定环境。改变心态,可以把恶劣的环境,变成对自己有利的环境;心态不好,也会让一个美好的环境,变得很糟糕,山林是隐居的好地方,如果有了私心杂念,那么山林也成了俗市;欣赏书画是高雅的行为,如果有了贪求和痴恋,那就跟商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所以只要心地纯真没有污染,即使身在人欲横流的环境中也如同在仙境一般;心中牵挂太多,那么即使处在快乐的环境中也如同在苦海中生活一样。

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

【注释】

吟风弄明:指填词吟诗。

【评】

这里所写的无疑是一种隐居山林的生活,在保命固本于尘嚣与舍弃形骸于丘樊之间,主张选择前者既珍视作为凡人的肉体生命存在,又注重作为文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重视的不单是如何在世俗社会中生存,而且是如何更加高质量地生存。躺在芦花被里,就像卧在洁白的雪片中,睡在飘渺的云雾里,在如此美景下睡眠,可以保持人身宝贵的精气;品尝着竹叶香茶,咏风嘲月,远离喧嚣的凡尘,疏狂不羁。这种诗意和野趣,只有品行高洁者方能享用。这里对现实人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看重尊严,在一个较高的精神层面上俯视人生,引导人们从尘世抽身隐退,留更多的时间和心境去思考,捕捉精神深处细微的感受,最大程度去发挥生命存在的本源。



 

 

晴空朗月,何天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清泉绿竹,何物不可饮啄,而鸱鴞偏嗜腐鼠。噫!世之不为飞蛾鸱鴞者,几何人哉!

【注释】

鸱枭:猫头鹰一类的鸟。

 

【评】

晴朗的夜空,明月高照,天空可任意翱翔,而飞蛾却偏偏要扑向烛火;清泉流水,绿草野果,哪一种东西不能果腹,而鸱枭却偏偏爱吃死老鼠。唉,世界上能不像飞蛾、鸱枭那样犯傻的人又有几个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以来,这样的傻子竟也传世不绝。佛经里有一首《劝世歌》,“回头好,回头好,世事将来一笔扫。红尘堆里任他忙,我心清静无烦恼。终日贪,何日了,只恨家中财帛少。无常到,没大小,不用金银不用宝。不分富贵与天候,年年多少埋荒草。看看红日落西山,不觉鸡鸣天又晓。急回头,莫说早,小小孩童易得老。财高北斗富千箱,孳障随身何时了。劝世人,回头好,持斋念佛随身宝。看来名利一场空,不如行善积德好”。人生就好比是一次远行,我们需要在路途上行走,是走向光明大道,还是步入万丈深渊,一切尽在自己选择。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竹,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注释】

肆:店铺。

【评】

想解脱世俗的纠缠,关键是看自己的内心,这里的“心”不是指肉体的心,而是一种“禅”的哲学理念。如果内心能够了悟,那么屠户酒肆也会变成极乐净土。这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潇洒。要不然,纵使是操琴伴鹤,赏花爱竹,爱好虽然清雅,但羁绊的魔障终究还在。能够摆脱尘世才能进入真正的境界,没能了却尘缘的僧人也和俗家人没有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