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鉴赏辞典》之人物形象鉴赏(六) 作者:刘廷乾副教授

发布者:文学院发布时间:2015-03-13浏览次数:1172

王母娘娘

 

根据阴阳相合之说,天上有玉皇大帝,就应该有帝后帝妃,从天上女神们的地位来看,这个玉帝的正宫就应是王母娘娘。不过《西游记》中王母娘娘的出场次数不多,着墨也不多,很难看出其形象特征来。且小说与王母娘娘有关的诸种关系也多含糊不明,比如,蟠桃园是不是属王母娘娘管辖?书中第五回只是交代王母开瑶池蟠桃会,着仙女们前去摘桃。后文谈及一些人物的出身来历时,也常提到王母蟠桃或王母仙桃,将蟠桃与王母联系在一起,则蟠桃园属王母管辖也在情理中;王母娘娘有几个女儿?书中未交代,提到的是七仙女,分别为红衣仙女、青衣仙女、素衣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这七仙女也看不出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只是说王母命她们去蟠桃园摘桃建会,她们将王母蟠桃会所请之人告诉了悟空,悟空一气之下,用定身法将她们定在了园里,结果迟迟没有摘来蟠桃,加上上好的大个蟠桃被悟空偷吃了,所以今年的蟠桃会质量下降了;人们最关心的是,王母娘娘同玉皇大帝是不是夫妻关系?这个在《西游记》中也交代不明。第五回写悟空乱了蟠桃大会,吃了仙果,喝了御酒,各路神仙纷纷到玉帝和王母面前告状,四大天王、太上老君都来了,于是“玉帝同王母出迎”,有召开蟠桃大会的权力,有与玉帝并肩出迎的地位,那应该是夫妻了。在玉帝答谢如来出手相助的“安天大会”上,“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毛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不管怎么说玉帝是上天之尊,如来再怎么功高望重,即使不是玉帝之臣,也应在玉帝政权的统治之下,身为帝后之尊的王母竟然亲自下池引众舞女“舞向佛前”,并亲奉蟠桃于佛祖,这在人间帝后中还没有这么屈尊的,一代“天后”,伸胳膊露腿的,恐也有失其懿范,当作一个普通的女仙头领来看,倒还差不多。这么看来又不太像是玉帝的正宫。

除了为写悟空大闹蟠桃会引出了王母娘娘外,在其他回目中,王母娘娘就再也没有出场了。与她有关的事件,也只在六十二回中,写到祭赛国金光寺佛塔顶上的舍利子佛宝,被碧波潭万圣老龙的驸马九头虫偷了去,龙王的女儿万圣公主“又去大罗天上灵霄殿前,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养在那潭底下,金光霞彩,昼夜光明。”可见王母娘娘是个种植行家,既会栽仙桃,也会种灵芝,她种的自然又非凡品,桃是上等的九千年一成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芝草是九叶状,置于水底,也霞光灿烂,而且专养这佛宝舍利。“九”为至大至极之数,当然也是为了显示王母娘娘的崇高地位。芝草既种在灵霄殿前,灵霄殿是玉帝的“金銮殿”,似乎也暗示着她与玉帝的夫妻关系。不过这灵芝草最后并未物归原处,悟空在以二郎神为首的梅山六圣帮助下,杀了九头虫,取回了佛宝舍利,重新安放在金光寺(后被悟空建议改为伏龙寺)宝塔顶上,这九叶灵芝草也被安放瓶内,“温养舍利子。”王母娘娘也未前来索要,也没人去向王母娘娘汇报,可见这仙草也终归是草,也没有人把这个种“草”之人放在心上。

《西游记》中也使用了一些与王母娘有关的典故,诸如二十四回的“青鸟每传王母信,紫鸾常寄老君经”,二十六回的“西池王母常来此,奉祝三仙几次桃”,五十四回的“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青鸟传信、王母瑶池仙桃、嫦娥奔月等,这些都是有关王母的一些传说故事。《西游记》虽然在传统的西王母故事的基础上,并没有新的创造,但它却使用了传说中最能体现西王母特征的“王母蟠桃”来设置故事,是十分巧妙的。为什么呢?因为闹天宫的悟空是一只猴子,猴子的特性是善于攀援,善于缘树探果,而猴子最喜欢食取的果子莫过于桃子了,三打白骨精中,悟空化斋化来的就是山中的野桃,而况王母娘娘的与天地齐寿的仙桃乎!作者让悟空由蟠桃园里表演到瑶池宴上,将他的反权威、反秩序的斗争精神,和猴子的特性,来了一个天衣无缝的对接与淋漓尽致的展现。可以说,是孙悟空的媒介作用,才让普通大众加深了对王母娘娘的印象,要不然她也就只在道家的圈子里转游。

王母娘娘最初的名字是“西王母”,以后又有“金母”、“瑶池金母”、“瑶池圣母”、“金母元君”等等称号。虽然人们硬将她与玉帝配为夫妻,但王母娘娘的形象嬗变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比道家造出的玉皇大帝要早得多。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经历了多次的流变过程,由人到神,由兽形人身的半人半兽神,到雍容华贵、熟谙风情的绝世女神,最后又把她安到玉皇大帝的身边,成为其“正宫”的王母娘娘。

有关西王母事,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晋·郭璞注《山海经》卷二“西山经”云:“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戴胜,原为鸟名,即俗称之布谷鸟,引用为女人头饰,亦名玉胜,汉代叫华胜。“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云:“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山海经》这段对西王母形象的描述文字,是说西王母的样子像人,有豹子状的尾巴老虎样的牙齿,而且善于长啸,头发蓬松,头顶戴有首饰,是替天掌控灾祸降临及五种刑罚的。那应该是一个神灵。至于如何降灾,《山海经》还说,西王母身边有两种动物,一为兽,名叫“狡”,人见之则其国必有“大禳”;一为鸟,名叫“胜”(青鸟),看见它食鱼,则其国必有“大水”。可见,《山海经》中的这个西王母,还不是纯粹的人的模样,是半人半兽式的,不仅样子凶恶,而且她的出现不是祥瑞之兆,而是灾祸之端。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瑶池》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诗写周穆王乘造父驾驭的八骏西访王母事,“阿母”即西王母。本事首出《穆天子传》。晋代郭璞注的《穆天子传》卷三“古文”中详述了穆王与王母会见的情景,穆王晋见西王母时持“白圭玄璧”及“锦组”等礼品,也就是玉饰及织物,第二天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与穆王正式会见,西王母还当面赋诗吟诵来抒怀。王母约穆王曰:“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约定三年后再见面。也许三年未至而穆王已死,故李商隐诗中有“穆王何事不重来”句。从二人的相会来看,西王母对穆王颇为尊重,对穆王的见面礼是“再拜受之”,瑶池之上亲自“为天子谣”。但还没有王母仙桃的说法,有此说则是到了汉武帝时了。不过这个西王母已不是《山海经》中的半人半兽式的了,不但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女性。周穆王是带着周游天下巡视四方的任务,来拜访西王母的,似乎西王母是周穆王管辖地域中的一个部族首领。那么西王母之地在何处呢?《穆天子传》中言穆王在弇山勒石曰“西王母之山”,又言“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则西王母住在弇山。而所谓弇山,也无非是传说之地,难以坐实,《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弇州之山,五彩之鸟仰天,名曰鸣鸟。”亦不详其具体所在。

西王母也可能是历史与神话杂糅的产物。有人认为,西王母是原始氏族或部落联盟的首领,甚至是氏族或部落联盟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处在西方的这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习称西王母,至于是女性,恰好说明它还处在母系氏族时期,历代的西王母人选是在不断更替的,但西王母国或西王母称号是不变的,所以后世流传中就有了西王母长生不死之说,由长生不死,就伴随生出不死药及长寿仙桃之类传说。这样西王母就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代名词。

有人进行考证,指出古代的西王母国就在青海境内,而且具体到天峻县。理由是,上世纪,考古人员在此地发现一汉代遗址,遗址保存完好的瓦当上有“常乐万亿”、“长乐未央”等字,是一种皇权的象征。而在离中央王朝如此之远的地方出现,说明它的级别之高。并考证出这是一座祭祀西王母的祠堂,也说明汉代对西王母祭祀活动的重视,并且是得到了官方的乃至中央皇权的认可与支持。天峻县有传说为西王母石室的地方,石室由外室、内室和侧室组成,内室中有一个天然的石炕。有人从古籍中求证,王充《论衡》卷十九载,西汉平帝四年,“金城塞外羌……等献其鱼盐之地,愿内属汉,遂得西王母石室,因为西海郡”。“鱼盐之地”指的就是今天的茶卡盐湖,西海就是青海湖,西王母石室正好位于青海湖和茶卡盐湖之间。其地理位置和古籍记载吻合《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学者认为,流沙在柴达木盆地随处可见,赤水指的是青海共和县内的恰卜恰河,黑水就是发源于祁连山南脉流入河西走廊的黑河。也就是说,西王母生活的核心区域是青海省境内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区域。

《史记》卷四十三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廵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有人考证周穆王是周武王的曾孙,名叫姬满。似乎古代确有一个西王母部落或西王母国,其地域位置、历史时间都可大致界定。由此,反过来再去解释《山海经》中的那个西王母的怪异形象也就解释得通了,“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虎豹有可能就是西王母所在部落的图腾,作为图腾崇拜,西王母就把老虎作为了面部的装饰,将豹子的尾巴垂于胯下,这些同时也是威仪的一种表示。那么这个西王母并不是真正的人兽结合体,而是一位长发披肩,面带虎饰,头戴玉器,身披豹皮,善于歌唱的部落女酋长。或言“西王母”有可能是该部落保护神即所崇拜的图腾猛兽的名字,而讹为酋长称号,更讹而为女性。但包括《史记》在内的这些古籍所载有关西王母之事的可靠性到底有多大,它们是否也是根据传说沿袭而来,也未可知。

汉代将西王母升华为一个女神形象,这是西王母形象嬗变的一个重要阶段,影响最大的就是《汉武帝内传》。为附和汉武帝好神仙求不死的心态,道家之徒就编出了这本《汉武帝内传》,里面充斥着神仙不死之术,神乎其神,将西王母抬高为一个善施不死之药的至高女神形象,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王母仙桃。书写武帝元封元年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临汉宫,数千仙人陪护,王母则“乘紫云之辇,驾九色斑龙,别有五十天仙侧近鸾舆。”汉武帝不仅与其殿中对坐,而且还能近距离一睹芳容:“王母上殿东向坐,著黄褡褥,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璚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把西王母描绘成一个中年女性形象,可能是为了与“王母”之“母”相称吧。

这个西王母出门还带着厨师:“王母自设天厨,真妙非常,丰珍上果,芳华百味”。当然,王母的“上果”中最有名气的是她的仙桃:

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这就是西王母仙桃的由来。该书还交代了西王母的几个有名侍女,如董双成、许飞琼之类,后世文人常把他们作为仙家女侍的代名词。西王母不仅赠予汉武帝仙桃,还授予了他“五岳真形图”。武帝尽管吃了王母的仙桃,也终究是“茂陵刘郎秋风客”,不过是秋风一过客,不出常人之寿限。

西王母并未使武帝超死永生,但借武帝这一代雄主,却为自己争得了无限荣宠。这一段皇帝与女仙的不乏暧昧色彩的交往,不只是给文人以无限的口实,更是给道教之徒们提供了无限再创作的机会,因而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中说:“这是西王母神话的最后演化。西王母神话的修改增饰,至此已告完成,然而也就完全剥落了中国原始神话的气味而成为道教的传说了。”

道教或者有道教色彩的著作中,对西王母则大力神异化。西王母还有了一个具体的姓名,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衿。”而《列仙全传》则云:“西王母即龟台金母也,系西华至妙洞阴之极尊,育化诞生於神州伊川,俗姓侯或杨,讳回,字婉,一字太虚。”而“侯”有的又作“缑”。此名姓不知从何而来,恐怕是杜撰。晋代葛洪的《枕中书》把西王母抬至最高,说混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这个天地之精叫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来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后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不过胡诌一通而已。所以在道教神系中,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东王公是先天阳气凝聚而成,掌管蓬莱仙岛,与西王母阴阳相对,这个东王公似应是所有男仙之首,另有玉皇为群仙之首,这像是与道教的“三清”相似的另一最高神系列。

既然西王母掌管昆仑仙岛,那她就常长驻昆仑,由各类神话传说及道家所述,西王母圣地就有昆仑山、群玉山、弇山等说法。《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载:“《禹本纪》言,河岀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这类玄虚之辞司马迁也只谨慎地引用他书说出。到了道家的书中,那就可无限夸大了。《道藏三洞经》载:“西王母者,太阴之元气也,姓自然,字君思,下治昆仑,上治北斗。”《淮南子》一书更是描述了西王母居住的昆仑乐园的情景,说昆仑山中,有一座九重城池,它高达数十公里,有数百个门。最上一层中心有一种叫木禾的植物,高达十余米。在木禾的东面生长着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西面生长着沙棠和朗玕,南面是降树,北面是碧树、瑶树等等。中心还有一个池塘,池塘中是黄水,黄水回旋三周后变成丹水,人饮了以后就会长生不死。还有的书说,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上的悬圃阆风苑中,有玉楼九层,左绕瑶池,右环翠水。有五名侍女,名“华林”、“媚兰”、“青娥”、“瑶姬”、“玉卮”。苑中当然有长生不老的仙桃,每逢仙桃成熟时,王母就召集群仙,大开寿筵,称为“瑶池集庆”。神化得有点邪乎。又有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言七月十八日,为其圣诞。

西王母还与泰山联系上了,是不是与西王母赠汉武帝的“五岳真形图”有关也难说。但王母娘娘操有不死之药,及赐福、赐子、消灾与泰山娘娘送生、保育、治病等有异途同归之意。泰山主神俗称泰山娘娘,其封号叫碧霞元君。李谔《瑶池记》载:“黄帝尝建岱岳观,遣女七,云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玉女盖七女之一,其修而得道者。”谢肇淛《登岱记》云:“元君者,黄帝七女之一也。”王思任《泰山记》载:“考元君之始,黄帝封岱,遣七女云冠羽衣,迎昆仑真人。元君其一也。”这泰山娘娘是来自昆仑,当然与西王母有关,可她又是黄帝七女之一,又隐含着黄帝与西王母有关系,也够复杂的。反正是神仙,可以随意编造。

关于西王母(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的关系,也被搞得混乱不堪。既然王母娘娘是女仙领班,玉皇大帝是仙人总领班或男仙领班,那他们就可以比量为上下级或同级同事关系;既然元始天王与太元玉女生天皇西王母,那玉皇大帝应该是西王母的后代,那他们可能是母子关系;道家虽然非常看重西王母,但在所有的道教书中,都没有西王母与天帝(或玉皇大帝)是夫妻的说法,那他们就没有关系;至于说他们是夫妻关系,主要是民间的说法。《史记》中称织女为天孙,既曰天孙,则必为天帝的后代,天帝自然应该有配偶,但《史记》前后的很长时间内,天帝的配偶是谁无人知晓。从刘向的《孝子传》、干宝的《搜神记》到《清平山堂话本》,董永和织女的婚姻都是由天帝支配的,织女的母亲一方从来没有出面过。至于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关系,虽然阴阳相对,但也不是夫妻关系,他们只是互为镜像。把西王母与玉皇大帝配为夫妻,文学上的源要溯自南宋以来的戏剧与小说,宋代官本杂剧有《宴瑶池爨》,金元院本有《王母祝寿》,元代钟嗣成、明代朱有燉都有《蟠桃会》杂剧,情节也大致相似。这些戏剧连同长篇小说《西游记》,都把西王母的户口从西方昆仑山迁到了上天的天宫,名字也由西王母改作了王母娘娘,并配给玉皇大帝作了正妻,《西游记》虽交代不甚明确,但这种关系也隐约其间。

神话传说的,主观创作的,民间流传的,道家的,史家的,文人的,林林总总,虚虚幻幻,怪怪奇奇,创造出复杂多面的西王母。但不管形象如何变幻,不管地位如何提升,最令王母增辉的还是她的看家绝技——不死之药与长寿仙桃。不死之药的最优美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淮南子·览冥训》)而长寿仙桃的最精采故事,莫过于《西游记》中的悟空偷蟠桃、醉瑶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