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刘凡 报道)
为加强学生对语言本体研究在国际中文教育中重要意义的认识,深入思考本体研究如何为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根基,5月12日下午,文学院邀请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道功来院作题为“汉语本体研究: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的主题讲座。文学院院长朱军、部分教师、学院全体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及其他学院学生参加讲座。朱军主持。
孙道功教授首先指出,本体研究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无论“对外汉语教学”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还是“国际中文教育”,其本体基础始终未曾改变。他援引崔希亮教授提出的国际中文教育十二个关键研究领域,特别强调其中的语音、虚词、语序、词汇辨析等语言本体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
孙道功围绕语言编码系统的特征和教学重点,深入讲解了国际中文教育中需关注的语言本体问题。他指出,汉语口语与书面语差异巨大,远超西方语言,需在教学中格外注意语言风格与语体差异。孙道功详细举例了语序问题、结构问题、量词使用等典型现象,深入分析其语义机制及教学对策。
孙道功在语音层面,强调了声母、韵母、前后鼻音、音变、声调变化等对学习者的挑战。在词汇教学方面,通过举例近义词区分,指出语境和语义特征分析在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他还特别讲解了成语、熟语、离合词、兼类词等具有汉语特色的语言单位,以及特殊句式的教学方法。
孙道功进一步分享了其在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中的经验和思考。他认为,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应从三个方向推进:一是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建设,推动教学从经验主导走向规律引领,实现教学内容的分阶段量化;二是教材编写的精准化,强调语体特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三是技术赋能的专业化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与语言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从工具依赖到“智研融合”的跨越。
在交流互动环节,师生就词汇含义及抽象词汇教学等问题提问,孙道功教授强调应结合语言演变和语料分析,避免绝对化解释,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拓展了师生视野,深化了对语言本体与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解。